第245章 爱新觉罗·伊里布:清朝转型期的关键人物(第2页)

 七月中旬,英军指挥官懿律率舰队北上白河,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提出了赔款、割地和鸦片合法化的要求。道光帝随即命令直隶总督琦善在天津大沽口与英军会谈。在这种背景下,伊里布向道光帝上奏,建议浙江方面不要轻举妄动,以免与英方在天津的交涉产生矛盾。他提议,如果英方提交文件,应该代为呈递给朝廷,以求“有征无战,永靖海疆”。

 在此期间,定海义民包祖才兄弟诱捕了一名英军军官,并将其送至宁波。八月下旬,英军的一艘大船和两艘舢板船闯入慈溪、余姚、上虞、会稽境内,遭到当地军民的袭击,多名英军被捕。伊里布对这些俘虏给予了优待,试图以此缓和与英军的关系,并阻止进一步的进攻。

 天津会谈后,道光帝指示伊里布,如果英军船只仅是路过或停泊在外洋,则不应主动攻击。对此,伊里布回应说,英军船只即将返回广东,接受调查,因此浙江方面不应轻易出击,以免事态扩大。他认为,对待外国势力的最佳策略是展示诚意,通过和平手段逐步使其撤退。为此,他建议释放俘虏作为交换条件,促使英军交还定海并撤退兵船。

 三、妥协退让

 道光二十年(1840年),随着英军在定海的持续占领,伊里布作为钦差大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九月初,英军指挥官懿律从天津回到定海,并在九月六日致函要求释放英军俘虏,但对归还定海一事只字未提。次日,义律带着马儒翰来到镇海海滨,与伊里布、福建提督余步云、浙江提督祝廷彪在东岳宫进行了谈判。在宴席上,衢州守备周光壁对英军军官的傲慢态度感到愤怒,甚至想要将其斩杀,但被伊里布制止。

 在谈判中,义律明确要求释放俘虏,并表示将在俘虏释放后再商讨归还定海的问题。面对英军的压力,伊里布选择了妥协,向道光帝提出所谓的“权宜之计”,即即便英军只撤走一半兵力,也要考虑释放他们的俘虏,以求迅速结束事态。这一做法显示出他在面对强敌时的软弱和妥协倾向。

 当时,林则徐曾秘密建议道光帝,可以派遣士兵伪装成乡民或训练乡民成为壮勇,以期在适当时机发起反击,歼灭进犯的英军。道光帝要求伊里布查明情况并详细上奏。然而,伊里布认为,如果人数太少无法对抗英军,人数太多又会引起英军的怀疑,因此认为林则徐的建议不可行。

 十月一日,伊里布派家丁张喜,以六品顶戴的身份,率领人员并携带鸡鸭牛羊前往定海犒赏懿律,并告知对方林则徐已被革职,两国即将罢兵修好。同时,他还接受了英军赠送的大呢、哗叽、洋布、千里镜等物品。十三日,伊里布擅自与懿律签订了浙江停战协定,同意英军继续占领舟山及其附近的小岛。

 十九日,义律和马儒翰带领三千人前往广东,但仍留下三千人驻守定海。此时,定海镇总兵葛云飞请求乘机收复定海,但遭到伊里布的拒绝。不仅如此,伊里布还向道光帝奏称英军言行“甚为切实”,不会违约,并建议撤减浙江的防兵。他下令将安徽、福建调来的客兵全部撤回,并大量裁撤浙江本省的防兵,共撤防兵五千六百人,同时解散了水勇和乡勇,这一举动引发了浙江人民的强烈不满。

 十月二十三日,镇海的士绅、渔民、船户和商人聚集一千余人,前往伊里布的住处请愿示威,反对撤兵妥协,并要求驻军坚持抵抗,保护人民的安全。然而,伊里布不顾民众的反对,坚持妥协政策,并与广东的琦善相互勾结,频繁通信,鼓吹失败主义论调。

 十一月二十一日,琦善报告广东会谈的情况,义律提出必须另划一处给英军才能退还定海,这引起了道光帝的不满。道光帝命令伊里布全力围剿英军,不得示弱。然而,伊里布依然拖延观望,畏敌不前,反而向道光帝奏称“制夷之策,在严守不在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