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穆彰阿:从权倾一时到声名狼藉(第2页)

 1826年,穆彰阿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并与大学士蒋攸銛一同前往南河进行水文地质勘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水利工程的安全与效率,而穆彰阿能够胜任此项重任,也证明了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

 1827年,穆彰阿正式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处作为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之一,其成员通常都是皇帝最为信任的近臣。进入军机处标志着穆彰阿已成为朝中最具影响力的决策者之一。

 1828年,随着张格尔事件的平定,穆彰阿被罢去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专心于军机大臣的工作,并被赐予太子太保衔,表明他已经成为辅佐皇储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这是一项荣誉性的职位,同时也是对他在文化学术领域贡献的认可。

 随后几年里,穆彰阿的职位和荣誉不断上升。1834年,他被授予协办大学士,并负责主持建造慕陵,这是一项重大的皇家工程。1836年,穆彰阿被任命为上 书 房总师傅,并拜为武英殿大学士,这标志着他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权威地位。1838年,他更是被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达到了其官职生涯的顶峰。

 三、主张议和

 1839年,随着禁烟运动的高涨,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执行禁烟任务,此举引发了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面对林则徐的强硬措施,英方最终交出了大量鸦片,并在虎门见证了这些毒品的销毁。然而,这一胜利并没有持续太久,1840年,英军发动了对中国的攻击,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战争初期,英军发现林则徐在广东的防御相当严密,于是他们转向了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当英军的战舰逼近天津并向直隶总督琦善传达了指责林则徐引发争端的信息后,道光帝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此时,穆彰阿看到了皇帝的犹豫不决,便建议与英国议和,试图通过和平手段结束冲突。

 道光帝采纳了穆彰阿的意见,决定罢免林则徐,并任命琦善为两广总督。然而,琦善采取的妥协政策并未能平息英军的怒火,战争继续升级。1841年,清廷派遣奕山、奕经分别前往广东和浙江指挥作战,但均未能阻止英军的攻势,反而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到了1842年,英军进一步威胁到了长江流域的安全,道光帝意识到继续战斗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于是,他命令伊里布、耆英、牛鉴等人与英军进行谈判。最终,《南京条约》签订,条约规定中国需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与此同时,美国和法国也趁机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