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清朝名臣张亮基:从治河到平乱的传奇一生

一、早年仕途

 张亮基的早年仕途始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这一年他考中了举人,并且通过“入赀”的方式,即通过捐纳的方式成为了内阁中书。这种做法在清朝较为常见,对于那些有能力但暂时未能通过正常科举途径获得官职的人来说,是一种进入官场的途径。张亮基成为内阁中书后,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勤勉。

 不久之后,张亮基有机会跟随当时的大臣王鼎前往河南参与治理黄河的工作。在这期间,他负责督造西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关系到黄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张亮基在此次治河工作中表现出色,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因为其卓着的成绩获得了皇上的赏识,被赐予象征荣誉的“花翎”,并且被晋升为侍读。这标志着他在清朝官僚体系中地位的显着提升。

 到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张亮基被调任至云南临安担任知府。这次调动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将要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行政管理和地方治安问题。在云南期间,张亮基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那就是与当时着名的总督林则徐共同参与河工事务。林则徐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在与林则徐的合作过程中,张亮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因此受到了林则徐的高度评价,并被秘密推荐为可以重用的人才。

 正是由于林则徐的推荐,张亮基得以调任永昌,并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骚扰的问题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他运用当地的士兵左大雄成功捕获了作乱的匪首,从而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基于此,张亮基被迅速提拔为云南按察使,并随后迁任布政使,这表明了他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杰出能力。

 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亮基被擢升为云南巡抚,并暂时兼任云贵总督。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粤匪活动日益猖獗,张亮基在这个关键时刻向朝廷秘密上书,提出了自己对于应对军事威胁的看法。他的建议得到了当时皇帝文宗的认可和支持,这也证明了张亮基在战略决策方面的眼光独到。

 二、剿贼两湖

 咸丰二年(1862年),张亮基被调任为湖南巡抚。在他前往新任的路上,听闻太平军已经包围了长沙。张亮基认为长沙作为湖南省的首府,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他上书请求驻守常德,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个关键地区。然而,清廷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命令他尽快赶往长沙解围。

 抵达长沙后,张亮基立即组织部队,利用梯子等工具攀爬城墙进入被围困的城市。为了打破敌军的包围圈,他多次派出队伍与城外的援军配合,采取内外夹击的战术。最终,太平军在这样的压力下被迫解除了对长沙的包围。

 长沙之围解除后不久,太平军继续北上,攻占了岳州,并进入湖北省。紧接着,汉阳和武昌相继落入叛军之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湖广总督徐广缙因失职被罢免,张亮基被任命为新的湖广总督,负责组织军队对叛军进行清剿。

 张亮基意识到,虽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对付进攻武汉的太平军,但也不能忽视叛军可能从其他方向回窜的可能性。因此,他在上疏中强调需要防范太平军的回窜,意图专注于保卫湖南的安全。然而,朝廷依然催促他加快进军的步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局。

 到了咸丰三年(1863年)春季,太平军放弃了对武汉的控制,向东移动。张亮基此时已经抵达湖北,开始着手准备收复失地,并安排抚恤事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通城、崇阳、嘉鱼和广济等地出现了土匪作乱的情况,张亮基迅速调集力量平定了这些地方的叛乱。

 与此同时,太平军的部分力量分散窜入了江西。为了防止太平军进一步扩散,张亮基亲自督师在道士洑和黄石港设防,并分兵前往支援各地的防御工作。到了秋天,部分太平军从下游分窜至河南,经由罗山进入了湖北的黄安和麻城境内。张亮基随即指挥水陆两路的军队对这些叛军进行了夹击,最终将其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