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晚清水师名将杨岳斌:从湘军统帅到海疆守护者
一、早年经历
杨岳斌本籍乾州(今湖南吉首),生于善化(今湖南长沙)。他出身行伍,精于骑射,累功至湘阴外委,曾在新宁一带镇压李沅发起义。
二、统领水师
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军攻入湖南并威胁到湘阴时,地方官员纷纷逃离,而杨岳斌则勇敢地站了出来,率领营兵成功抵御了太平军的进攻,保全了湘阴城。这一英勇行为使他被授予宜章营千总之职。
随后,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着手创建湘军水师以对抗日益壮大的太平军势力。正是在这个时候,杨岳斌受到了曾国藩的注意,并被招至麾下。起初,他与彭玉麟一同辅佐曾国葆,但很快由于表现出色且得到曾国葆的高度评价,杨岳斌得到了曾国藩的信任,被任命为水师右营的统领。
到了咸丰四年(1854年),杨岳斌在湘潭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焚毁了数百艘太平军战船,还成功收复了湘潭。这场胜利让他的地位迅速上升,从守备升至参将,并获得了“彪勇巴图鲁”的称号。同年,随着曾国藩率湘军东进,杨岳斌作为前锋参与了一系列关键战斗,包括雷公湖、擂鼓台、城陵矶等处的交锋。特别是在田家镇之战中,杨岳斌和彭玉麟联手砍断了太平军设下的横江铁链,摧毁了四千多艘敌舰,彻底打破了太平军对长江的封锁。然而,连日来的激战也让杨岳斌身体严重透支,甚至出现了呕血的症状,但他依然被加封为总兵衔。
咸丰五年(1855年)对于湘军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太平军利用地理优势,在湖口将湘军水师分割开来,导致部分船只被困于鄱阳湖内,同时九江也被攻击。面对如此困境,杨岳斌奉命回到岳州重新招募士兵并修复战船。尽管武汉一度再次落入太平军手中,但在杨岳斌的努力下,新堤成为了新的战略要地,促进了武汉地区的恢复和发展,他也因此升任郧阳镇总兵,并兼任湖北提督。
接下来的一年里,即咸丰六年(1856年),杨岳斌继续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在沙口一带招募了三百勇士,并通过夜间突袭的方式焚烧了大量太平军船只,同时还缴获了许多重要的物资。紧接着,他又配合李续宾部成功夺回武昌、汉阳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湘军在该区域的地位。次年,随着曾国藩因家庭原因暂时离岗,杨岳斌接过了指挥水军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内外夹攻策略得以实施,使得之前分散的水师力量重新汇聚起来,进而接连攻克了小孤山、彭泽等多个重要据点。清廷对此给予了高度认可,不仅授予杨岳斌福建陆路提督一职,还特许他可以直接向朝廷呈递奏折。
三、平定天国
咸丰八年(1858年),杨岳斌与李续宾联手攻占了九江,这一胜利不仅标志着太平军在江西的重要据点被拔除,而且他们还生擒了太平军将领林启荣。由于此次战功卓着,杨岳斌获赐黄马褂,这是清朝对有重大贡献官员的一种极高荣誉。随后,杨岳斌向朝廷上奏,表达了肃清湖北的决心,并迅速采取行动。他将部队移至黄石矶,接连攻克安庆、枞阳、大通、建德等地,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在这段时间里,杨岳斌被调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军事行动上。
然而,同年晚些时候,李续宾在三河之战中不幸阵亡,这使得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面对太平军可能再度进犯湖北的情况,杨岳斌果断地派兵驻守龙坪、邬穴、田家镇等关键地点,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企图。
进入咸丰九年(1859年),杨岳斌继续加强对长江两岸太平军的打击力度。这一年,他成功收降了池州的韦志俊,并利用其力量攻打芜湖。尽管中途出现了一些波折——韦志俊部下的部分将领叛逃并重新夺回了池州——但杨岳斌经过仔细观察后确认韦志俊并无异心,于是让他率兵协助作战。同时,杨岳斌自己则转移到观音洲,以防止陈玉成、李侍贤等人从安徽和湖北方向突围或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