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扬·索别斯基:波兰之狮与基督教的救星(第2页)
米哈乌当选后,索别斯基立即开始策划反对新国王。1670年,他的阴谋败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拒绝承认法国卷入了这场阴谋。尽管如此,索别斯基并没有放弃。1672年,他继续活动,企图促使维希尼奥维茨基退位,因为他认为维希尼奥维茨基性格懦弱,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由于索别斯基经常在前线作战,玛丽·卡西米尔多次返回法国,两人之间的通信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1672年,大约25万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以下简称土军)入侵波兰波多利亚省,迅速占领了卡缅涅茨要塞。面对这一严重威胁,索别斯基迅速集结所有可用部队,前往抵抗土军。然而,就在他奋力抵抗侵略者的时候,维希尼奥维茨基却于1672年10月18日签署了“臭名昭着”的《布恰奇条约》(treaty of Buczacz)。根据该条约,波兰割让了波多利亚,并将波属乌克兰置于奥斯曼帝国的“保护下独立”。这一条约极大地损害了波兰的国家利益,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
索别斯基对《布恰奇条约》极为愤怒,他不顾条约的规定,继续抗击侵略者。1673年初,尽管在军队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索别斯基在短短10天内连续四次击败土军,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这些胜利不仅提振了波兰军队的士气,也得到了波兰人民的广泛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11月11日,索别斯基率领约4万军队在德涅斯特河畔的霍奇姆(又称霍京)与侯赛因帕夏指挥的3.5万土军展开激战。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索别斯基的军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运用。最终,波兰军队大败土军,几乎全歼对方,并成功攻占了霍奇姆要塞。这一胜利不仅迫使土军撤出波兰国境,也极大地提升了索别斯基的威望和声望。
四、加冕与胜利
在霍奇姆战役的前一天,即1673年11月10日,波兰国王米哈乌·克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在利沃夫突然去世,导致波兰王位空缺。得知这一消息后,索别斯基立即终止了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迅速赶回华沙。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当选,索别斯基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他派遣6000名士兵包围议会,以确保选举过程不会受到干扰。在妻子玛丽·卡西米尔的积极活动和支持下,索别斯基于1674年5月21日成功被选为波兰国王,称扬三世·索别斯基。
索别斯基的登基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阶段。然而,新的挑战很快接踵而至。1675年,16万奥斯曼及鞑靼联军重新发动进攻,占领了波多利亚。面对这一严峻的局势,索别斯基不得不在国内外多重压力下采取行动。尽管国内贵族之间的不和给他的统治带来了诸多障碍,索别斯基依然坚定地领导波兰军队抵抗侵略者。同年年底,他在利沃夫成功击败了土军,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676年2月2日,索别斯基在克拉科夫正式加冕,成为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加冕仪式结束后,他立即返回乌克兰,继续指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10月,索别斯基面临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他率领1.5万名士兵和60门火炮,在茹拉夫诺的营地迎战由易卜拉欣帕夏指挥的15万土军。尽管在兵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索别斯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成功顶住了土军长达3周的猛烈攻击。在这段时间里,波军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和高超的防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