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三征高句丽无疾而终,起义烽火遍地!(第2页)

 话是这么说,但刘邦的脸上,还是流露出了非常愉快的表情。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黄老学派这些大臣,既是老乡,能力也出众,又会拍马屁。

 这就很好嘛!

 反观那些儒生,天天上来就是“孔子曰”“孟子曰”“荀子曰”……

 曰你个头!

 长篇废话那么多,好像你们是朕的老子似的,就别怪朕拿你们的儒冠来当尿壶!

 刘邦愉快地想着,心中又有些迟疑。

 本来觉得刘盈不太行,将来开拓力可能不够,打不了匈奴。

 可现在一看,刘盈若是能当个守成之君,似乎也还不错?

 总比杨广这种天天就知道瞎折腾,把国家都要折腾散了的强吧。

 东汉世界之中,刘秀不由扶额。

 “这个杨广,还真是一根筋啊。”

 宋弘也是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才道:

 “臣如今很庆幸,是在陛下麾下做事。若是在杨广麾下做事,臣除了挂冠而去,没有其他选择。”

 邓禹也道:

 “良禽择木而栖。杨广这般皇帝,如同朽木一般,真真不可雕也!”

 耿弇面无表情地开口。

 “若臣在杨广麾下做事,恐怕也要和那杨玄感一般起兵造反了。”

 刘秀叹了一口气,看向一旁的太子刘庄。

 “庄儿,你看到了?将来你要以杨广为戒!”

 年轻的刘庄是刚刚被叫来大殿不久的,只看了杨广这一段视频。

 刘庄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父皇,儿臣觉得,匈奴还是要剿灭的。”

 “但儿臣将来若是一战不成,一定会与民休养生息,至少五年后,再行讨伐匈奴!”

 刘秀嗯了一声,点头道:

 “如此甚好。”

 西汉的汉武帝,虽然打垮了匈奴,但由于西汉末年的大乱,匈奴已经有了再度崛起的迹象。

 东汉自然也是要打匈奴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刘秀想了想,又忍不住说道:

 “匈奴、高句丽这般外敌,固然是非常碍眼的。但归根结底,大汉皇帝一定得先解决大汉内部的问题。”

 “只要大汉的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他们就会渴望功业,会主动支持朝廷发动对外战争。”

 “到那时候,大汉上下一心,焉有不胜的道理?”

 大汉,从来都不是一个怯懦的王朝。

 该打仗,那就打!

 可打仗,也讲究一个方式。

 刘秀这辈子,身经百战,何曾怕过?

 像杨广这种,穷兵黩武,连大隋内部的危机都视若无睹的打仗方式,就是找死!

 大唐世界之中,李世民忍不住开口了。

 “父皇,当年的隋炀帝,当真如此愚蠢?”

 李建成也有些疑惑。

 “总感觉隋炀帝的智力,不至于如此低下吧?”

 李渊抚摸着胡须,似乎进入了某种回忆之中。

 过了好一会,李渊才缓缓道:

 “其实杨广还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不然如何能斗倒太子杨勇?”

 “但杨广太自大了,他当了皇帝,就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反对意见,把那些反对的臣子要么杀了要么免官流放。”

 “久而久之,杨广身边就只剩下一群拍马屁的应声虫,杨广能听到的只会是他想听到的声音。”

 “杨广不喜欢听地方上起义规模变大的消息,这些应声虫就告诉杨广,地方上的义军只不过是百十人的小流寇,分分钟便可平定。”

 李世民忍不住道:

 “这岂不是会导致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李渊感慨道:

 “是啊,朕记得瓦岗寨那个时候兵力都已经数万了,当地官府也如实禀报了,结果杨广身边那群家伙却说是地方官府刻意夸大瓦岗兵力,还把知府给免职了。”

 “你说,别的地方官府看到这知府的下场,还敢如实禀报吗?”

 “是以,当大隋各地的义军加起来都超过几十万人的时候,杨广能听到的规模,估计都还没有一万人呢!”

 听到这里,李世民等人也是无语了。

 李世民感慨道:

 “都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杨广此人,真是把这八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啊。”

 李建成忍不住看了一眼李世民。

 这二弟说话,怎么有种明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