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赵构极限二选一,历代皇帝疯狂吐槽赵鼎张浚(第2页)

 秦始皇在思考。

 等了一会,扶苏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秦始皇。

 “父皇?”

 扶苏觉得自家父皇可能是睡着了。

 冕旒挡住了秦始皇的上半边脸,很难看清楚这位皇帝的眼睛究竟是不是还睁着。

 秦始皇哼了一声,道:

 “朕没睡着!”

 “哦。”扶苏讪讪地应了一声,随后道:“父皇您还没回答儿臣的问题呢。”

 王离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这位身经百战的大秦将军嘴角忍不住微微勾起。

 在金幕出现之后的这些年,陛下和太子殿下之间的感情是越来越好了。

 没有金幕之前,太子殿下哪里敢用这种口气追问陛下?

 面对扶苏的催促,秦始皇依旧没有急着开口。

 过了好一会,秦始皇才悠悠道:

 “朕在想,朕如果是赵构的话会选哪一个。”

 “然后朕发现确实很难选,两个都是废物,选哪个都是错的。”

 “呃……”这个答案让扶苏一时间无言以对。

 秦始皇吐出一口气,冷冷地开口道:

 “大秦随便一个知府去了大宋,都能比赵鼎和张浚这两个蠢材干得更好。”

 “至少大秦的知府知道该怎么应付战争!”

 扶苏沉吟片刻,颇为认同地点头。

 “父皇您说的是。”

 得益于法家思想的主导,大秦的整个官僚制度是非常严密的。

 严密到什么程度?

 许多现代华夏史学家甚至认为,大秦后世的所有封建王朝,注意是所有,都没有能达到大秦制度的严密程度。

 因为从大秦之后,除了汉初短暂的黄老学派执政外,剩余的近两千年都是由儒家主导的王朝了。

 儒家并非一无是处,不然也不可能主导华夏文明这么长时间。

 但在对细节和制度的精雕细琢上,儒家是肯定不如法家的。

 法家天生就关注细节,法家的官员们甚至恨不得连老百姓出门先迈哪条腿都用法律来进行规定,这一点是儒家望尘莫及的。

 在这么一套完整制度的加持下,每一个官员在什么情况下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一个大秦内地和平地区的知府去了边疆刚刚纳入大秦治下,可能依旧有各种叛乱的地方当官,他一样能凭借刻在脑子里的制度飞快上手。

 当然,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

 大秦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很容易让官员们过于死板地按照详尽的律法去做事,许多时候就缺少了人情味。

 不过法家学者们也不会觉得这是弊端就是了,法不容情嘛。

 但话又说回来了,面对大宋这种朝廷统治秩序几乎被摧毁、打乱、重组的情况,一个大秦官员穿越过去当宰相的话,的确是能迅速地帮助皇帝重建秩序。

 这样一想,大秦任何一个知府都比赵鼎张浚强,确实也说得过去。

 扶苏沉吟片刻,又继续开口道:

 “所以父皇的意思是,赵鼎和张浚都应该被罢免?”

 秦始皇点头。

 扶苏道:

 “那要是一定得留一个呢?”

 秦始皇默然片刻,反问了一句。

 “那要是朕让你去茅房,一定让你从两坨排泄物里选一坨吃掉呢?”

 扶苏脸颊抽搐了一下,然后闭上嘴巴,安静如鸡地看起了金幕。

 虽然自家这位父皇脾气近来是越发温和,也越发容易沟通了。

 但如果惹怒了他,扶苏说不定真要去茅房二选一了。

 当儿子嘛,最重要的就是能屈能屈!(本句无错字。)

 汉初世界。

 刘邦哈哈地笑了起来。

 “非要在两坨屎里面二选一,这赵构过的都是什么苦日子啊。”

 萧何揉了揉鼻子,用这个动作压制住了上扬的嘴角。

 吕释之直接笑出了声,道:

 “这些大宋的宰相的确都不怎么行,咱们大汉的官员比他们可强多了。”

 刘邦饶有兴致地看了一眼两个儿子,道:

 “你们来说说,如果是你们的话,会选谁?”

 刘恒自然是不会和刘盈抢着开口的,他安静地等待着自家皇兄的意见。

 但让刘恒没想到的是,刘盈却笑着对刘恒道:

 “恒弟,你先说吧。”

 刘恒怔了一下,随后非常乖巧地点头道:

 “谨遵皇兄之命。”

 刘恒也没有马上开口,而是思考了一番,这才道:

 “儿臣觉得,应该选赵鼎。”

 刘邦眉头一扬,道:

 “为何?”

 刘恒道:

 “儿臣不喜欢秦桧这个汉奸。”

 “张浚居然推荐秦桧,那儿臣自然也就不喜欢张浚。”

 “只此一条,就足以让儿臣将张浚排除。”

 众人闻言,表情都有些微妙。

 按照过往的经验,很多人都觉得刘恒应该会长篇大论,分析一下两名宰相的好坏,最后才做出结论。

 没想到,刘恒的理由竟然这么简单?

 刘邦并没有对刘恒的话发表任何评论,而是将目光转向刘盈。

 刘盈突然有些尴尬。

 原本刘盈是想要等一下,听听刘恒的意见,看看能不能从刘恒的话里找到什么漏洞。

 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反驳,显示出自己这个皇兄的真知灼见。

 可刘恒倒好,竟然就这么简单的一个理由。

 而且刘盈偏偏还不好反对这个理由。

 刘恒不喜欢汉奸,难道刘盈要说自己喜欢汉奸?

 汉奸这个词,原本就是“汉人奸细”的简称。

 汉人的来源显然就是大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