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董仲舒出场,汉武帝找到方向,窦漪房再度出手压制刘彻(第2页)

 那导致天道不安,人间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人间不够“大一统”。

 所谓的大一统,简而言之,就是思想要统一。

 整个人间思想统一了,天道自然也就稳定了。

 国家也就强大了,君主自然也就会以万世明君的身份载入史册了。

 怎么样才能让思想统一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摸了摸下巴,缓缓开口:

 “有点意思。”

 他继续看了下去。

 在天道和人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皇帝!

 皇帝是天子,皇帝的一言一行不但能影响天道,也能影响人间。

 故而,皇帝便是天下间最至高无上的那个人,是天道在人世间的代言人。

 臣子和皇帝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应该尊卑有别。

 皇帝是主,臣子是仆。

 所有臣子都应该尊奉皇帝的命令去办事,不应该有任何的质疑。

 刘彻看到这里,眉头彻底舒展开来。

 “不错,非常不错!”

 这篇奏疏中,“天人感应”是对上天和人间的联系阐述,“大一统”是对思想的阐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具体的制度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最后这部分极力倡导的加强皇帝权威、权力,削弱臣子地位、权力的段落,简直说到刘彻的心里去了!

 刘彻在当太子


后,多次跟随父皇汉景帝刘启上朝。

 他亲眼见证刘启在很多时候被周亚夫等大臣们怼得哑口无言,不得不收回成命。

 刘彻是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的。

 这份奏疏,让刘彻太满意了。

 【董仲舒的上奏让刘彻很高兴,便连续三次追加问题。】

 【而董仲舒也连续三次做出了让刘彻极其满意的回答,让这位年轻的大汉皇帝看清了未来的道路。】

 【刘彻将董仲舒点为“举荐贤良之首”,并亲自召见了董仲舒。】

 画面中,董仲舒毕恭毕敬地对着刘彻行礼。

 刘彻也不废话,开门见山。

 “董仲舒,朕想知道,你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是如何?”

 董仲舒赶忙开口道:

 “回陛下的话,所谓的天人感应,具体的表现就在于天灾。”

 “若是君主所作所为与天道不合,那么上天就会在人间降下初步的灾祸。”

 “此时,只要君主能及时悔改,顺应天道,灾祸自然就会消弭无踪。”

 “可若是君主执迷不悟越错越深,上天降下来的灾祸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出现亡国灭种的危机。”

 刘彻闻言,愣住了。

 这什么鬼?

 大汉这个时代,天灾人祸其实是不少的。

 即便是文景之治这种公认的盛世期,大汉各地郡县时不时都会爆发一些洪涝灾害、旱灾、雪灾、蝗灾、瘟疫等等。

 若按照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岂不是出点什么灾祸都全是皇帝的错了?

 扯淡!

 刘彻想到这里,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但还是继续问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真能铸造大一统?”

 董仲舒正色道:

 “回陛下,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是想要从世人平日的行为中来铸就大一统。”

 “可纵观如今天下,世人固然是书同文车同轨了,却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

 “臣以为,这是因为秦始皇并未在思想上真正统一的缘故。”

 刘彻皱眉道:

 “思想上没有统一?秦朝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的。”

 董仲舒道:

 “秦国虽然是以法家治国,但秦始皇在朝廷中设立了博士的官职,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担任。”

 “臣以为,应该彻底禁绝所有诸子百家的学说,完全消灭他


们,摧毁他们的书籍,不允许任何儒家之外的思想在大汉内部传播。”

 “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一统。”

 刘彻又一次陷入了沉吟中。

 思想上的大一统?

 听起来好像还不错。

 诸子百家的存在,对皇帝来说,会很乱。

 用黄老治国,会被儒家、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

 用儒家治国,会被黄老、法家和其他学派抨击。

 用法家治国,会被儒家、黄老和其他学派抨击。

 ……

 总之,不管皇帝用什么样的思想治国,总会被大部分的思想学派抨击。

 是真的乱,也是真的烦。

 以前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年代,诸子百家就代表着大部分的中层和底层士人。

 诸侯都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中层、底层士人来增强国力,所以会允许“百家争鸣”的出现。

 可现在大汉都已经统一了,并没有什么拉拢中底层世人的需要了。

 如今所有的士人都只有给大汉效力这么一个选择!

 若是把士人们全部都变成同一个流派,那皇帝自然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了。

 假如天下都是儒家士子,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国,这些儒家士子们总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皇帝用的治国思想是异端,是错误的了吧?

 当然,也不一定需要是儒家,也可以是法家等其他学派。

 但从眼前来看,儒家士子是天下最多的。

 那么,用儒家一统思想界就是阻力最小,投入精力最少的选择。

 又和董仲舒就各种细节问题探讨了一番,年轻的皇帝缓缓点头。

 原本遮掩在刘彻面前的迷雾,此刻已经散去了许多。

 刘彻已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这暂时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前进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还会有许多荆棘。

 但至少,刘彻知道该怎么去走!

 刘彻又将目光投在董仲舒身上。

 在召见董仲舒之前,刘彻已经召集了身边的儒家众人,询问过他们对董仲舒的看法。

 意见惊人的一致——不可用其在朝廷为重臣,否则必出大乱!

 刘彻原本觉得,这种意见应该是儒家内部的争斗倾轧。

 现在看来,言之有理。

 眼下的董仲舒只不过还是一个博士,就敢说出什么“天人感应”。

 天灾人祸,全怪皇帝


不守天道……

 一听就是个史前巨坑!

 若是让他当了朝廷重臣,那还了得?

 怕是刘彻刚赶走黄老,董仲舒就要代表儒家把新的缰绳套在刘彻的脖子上了。

 而且从父皇的教训来看,就算儒家不反对,直接启用董仲舒这种

 不过,董仲舒的确也是立功了,帮刘彻指明方向。

 刘彻沉吟片刻,点头道:

 “你的想法对朕很有启发,有功当赏。”

 董仲舒闻言,顿时露出了期待的表情。

 接下来陛下会给什么官职呢?

 三公可能不太行,给个九卿也不错啊。

 刘彻接着开口道:

 “朕任命你为江都国相,你可在江都用你的天人感应理论治国。”

 “若当真有所成效,朕再将你调回中枢。”

 董仲舒愣住了。

 江都国相?

 江都国是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撤销叛乱诸国,在吴国的土地上新册封的一个诸侯国。

 在江都国当国相,固然也算是一方大员,可比起董仲舒预想的三公九卿却就差了很多。

 董仲舒本想说些什么,又怕引来刘彻的怒火,只能无可奈何地点头道:

 “臣领旨谢恩。”

 离开大殿后,董仲舒先是有些郁闷,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

 “无妨,等我把江都治理得风调雨顺,民生富庶后,陛下一定会任用我为大汉丞相的。”

 自我打气了一番,董仲舒快步离去。

 【不可否认,董仲舒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出现也为汉武帝指明了一条集中皇权的道路。】

 【但董仲舒,或者说公羊派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执政官。】

 【终其一生,董仲舒也并没有干出什么漂亮的政绩,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大汉丞相。】

 【反而是其他儒生,如严助、公孙弘等人被刘彻留在朝中为官。】

 【但凡事皆有利弊,正因为董仲舒离开朝廷前往地方赴任,反而让他躲过了接下来的劫难。】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中,秦始皇若有所思。

 “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个观点对秦始皇来说,其实是很新颖的。

 正如金幕中董仲舒所言,秦始皇、或者说法家思想本身就更倾向于关心实际、现实的东西。

 “法”这个字,本来就是用


来规定人们行为的。

 合法,就能做。

 违法,就不能做。

 法家虽然是一种思想,但对“思想”本身,却并没有做出规定。

 即便是金幕没有出现之前,秦始皇也并未禁止诸子百家。

 秦始皇刚登基的时候,执政的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是诸子百家中的“杂家”。

 当年齐国搞了稷下学宫,将里面的大学者们册封为“祭酒”,特别出色的还会授予“大夫”的官职。

 于是,稷下学宫就成为了“百家争鸣”的标志地。

 秦始皇其实也是欢迎百家争鸣的。

 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还特地设立了“博士”这个官职,招揽诸子百家的大能前来咸阳为官。

 至于所谓的“焚书坑儒”,焚的也不是诸子百家的书,坑的更不是什么当世大儒。

 大秦法律的确非常细致严密,但在思想方面,反而比很多后世朝代要宽松很多。

 一个最直观的证据就是,秦朝时期并没有大量诸子百家的着作经典被禁止宣传,甚至被销毁失传的记录。

 以秦法的严密性和国家机器的动员程度,秦始皇如果真想做,那是很容易的。

 秦始皇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对着扶苏道:

 “扶苏啊,你觉得朕是不是需要对思想这方面也管制一下?”

 扶苏几乎没有做什么思考,立刻就开口回答道:

 “儿臣以为,大秦现在这种情况就很好!”

 秦始皇略微有些惊讶,但随即释然。

 “嗯,你比较偏向儒家。”

 扶苏摇头道:

 “不,父皇误会了。儿臣虽然的确是比较偏向儒家,但儿臣是大秦太子,万事自然还是以大秦社稷为先!”

 “儿臣之所以反对进行更多管制,是因为诸子百家对大秦的确是有促进作用的。”

 “没有墨家中人,大秦在制造诸多机械的时候进展就不会那么顺利。”

 “没有农家中人因地制宜,大秦在用化肥提升农田产量的时候效果也不会那么显着。”

 “没有兵家的将军,大秦在建立新式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也不会连战连捷。”

 “没有儒家众多士子前往各地边疆教化那些刚征服的异族,大秦对新征服各地的统治秩序也就没有那么快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