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袁术:我与魏惠王互换身份,必将提前统一战国时代!(第2页)
白圭为魏相时,为魏惠王制定过二十税一的田税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后来惠施为魏相时,非常关注民生,多次下调赋税,为魏惠王赢得了‘慈惠’的名声。
在看看你袁公路,好歹出身中原名门,四世五公,连郡县都治理不好,何谈治理国家?
如果不是我与寇兄竭力阻拦,现在的南阳与汝南不知道会被你折腾成哪样!
即使如此,如今治下的百姓也因为连年兴兵,苦不堪言啊!”
出身豪门之人,或多或少会沾染一些贵族的坏毛病,名声更好的袁绍同样难以幸免。
不同的是,袁绍因为母亲地位低下,只是一个婢女,并非嫡子,所以从小明白一个道理:他们袁家的主要资源与人脉是嫡子袁基以及嫡次子袁术继承,他自己要想在这个世道出人头地,还得依靠自身的努力。
所以袁绍自少年时期开始,就非常注重名声,折节下士,降低身份倾心结交有才能之人,士人争先恐后的前来投奔。
来的士人不论身份贵贱,袁绍都以与自己平等的礼仪倾心相待,袁绍的住宅前经常停满了前来拜访的宾客车马。
当时的宦官专政愈演愈烈,他们迫害正直不屈的朝廷官员以及太学生为代表的“清流党人”。
袁绍表面上不与这些人往来,暗中却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并且豢养许多死士。
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就曾经狐疑道:“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之徒,到底准备干什么事情!”
袁绍利用家族的优势,开始暗中帮助党人避难,对一些穷困无助的士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一些被追捕的党人,出钱出计策使他们得以逃跑或隐藏起来,拯救了许多在党锢之祸中蒙受冤屈的士人。
所以袁绍与董卓反目成仇,孤身前往渤海后,无论是中原还是河北,有无数士人前去投靠。
就连曹操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刚开始也是因为袁绍贤能的名声,才去投靠对方。
荀彧见汉室混乱,每每有匡正之心,后来发现袁绍并没有兴复汉室的想法,才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