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游记半边人

第654章 火袄教!(第2页)

袄教曾在北朝皇室中取得相当地位。《隋书》载,北朝王室大力提倡袄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招来西域”。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尊重西域各国的宗教信仰,以保持同他们的亲密关系。由此证明袄教在西域具有相当大的势力。

伊斯兰教在新疆各地广泛传播后,袄教便逐步消亡。然而,它的遗风仍存在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之中,变成民俗一直保留至今。

塔吉克族有灯节,是袄教的遗俗,蒙古族也保留有专门祭火的节日(农历七、八、九月)。

摩尼教约在公元6世纪经中亚传入新疆,曾一度盛行于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一直存在到15世纪伊斯兰教在这里占统治地位时止。

摩尼教又称明教,是公元3世纪波斯人摩尼(216—274?)在袄教、佛教和基督教影响下创立的。

它崇拜“四大尊严”,即大明神、神的威力、神的光明和神的智慧。它的基本教义和世界观是“二宗三际”。“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善与恶。“三际”是时间概念,初际为过去,中际为现在,后际为将来。“二宗”在“三际”中反复搏斗。

它的主要经典是摩尼所写的七部着作。它一度曾得到波斯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的保护,但沙普尔一世死后,继位国王宣布取缔摩尼教,教祖摩尼本人也受剥皮惨刑而死。

但摩尼教却已传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北非,以后又传至欧洲。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内地。

摩尼教在新疆最兴盛的时期是唐末至五代。这与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公元840年西迁居住在新疆有很大关系。

宝应元年(762)鄂尔浑回纥汗国牟羽可汗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当牟羽可汗率军滞留内地时,在洛阳接触了摩尼教,并把四个当时在洛阳传教的摩尼教僧人带回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