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瑶乐于乐公子

第856章 皇长子说(第3页)

 再者,于叔叔所行之政,乃是仁心仁术,以德化民,非但未有丝毫叛逆之举,反而在民间播撒下温暖的种子。朝廷若因莫须有之名,贸然兴兵镇压,非但师出无名,更将置父皇于天下悠悠之口的风口浪尖,让四海之内,无不以之为笑柄,叹帝王之失德,哀百姓之苦楚。

 另外,在白山书院之中,我亲历了一场教育革新的风云际会。那里的教习们,仿佛是秉承了于叔叔所倡导的坚韧与秩序之魂,将书院治理得如同铁血的军营,却又不失学问的温床。学子们的日常,不仅限于四书五经的浅吟低唱,更有晨钟暮鼓间,军巡的号角响彻云霄,将文人的风骨与武士的坚毅巧妙融合。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书院的学习氛围开放而自由,学子们不受学科界限的束缚,心如脱缰野马,驰骋于知识的广袤原野。譬如那兵科一隅,名义上虽仅三百弟子,实则汇聚了近千颗渴望军事智慧的心灵,他们或静坐听讲,或热烈讨论,那份对兵法战策的痴迷,足以让每一堂课都熠熠生辉。

 母后,您可曾细想过这背后的深意?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潜力与希望的井喷。试想,当近千名青年才俊在兵法之道上磨砺成长,他们中的佼佼者,必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队正,乃至校尉、将军,引领着未来的军伍,书写下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这些利用得好,不仅仅是书院之幸,更是国家之福,预示着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序幕正悄然拉开。

 这些,可是我父皇所见所闻所想过的吗!如果逼反了于叔叔,那么遭遇灭顶之灾的将是我们。

 故,儿臣认为,此情此景,需以智取,而非力敌。应以怀柔之策,广开言路,聆听民声,让于叔叔之仁政成为连接朝廷与万民之桥梁,化干戈为玉帛,共筑盛世之基。如此,方能彰显父皇之英明,稳固江山社稷,让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共颂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