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天不遂人愿(第2页)
最为棘手者,莫过于各州节度使纷纷效仿古之诸侯,拥兵自重,画地为牢。他们手握重兵,心思各异,长此以往,只怕这大好河山,将难免陷入四分五裂、割据纷争之境地。此等景象,非但百姓遭殃,更是我等忠臣良将所不愿见之悲剧也。
周扬言罢,目光中满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深沉的思考,仿佛已预见那风雨飘摇、烽火连天的未来图景,心中暗自祈愿,愿上苍垂怜,赐我朝以转机,让这乱世之舟,终能驶向安宁的彼岸。
“王爷,诚如周大人所洞察,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帷幕正悄然拉开,虽尚显端倪,却已暗流涌动。现今之时,各州郡的刺史们,手握重权,心中皆藏有宏图伟略,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对未来棋局的精心布局。
张中丞轻叹一声,言语间透露出几分忧虑与洞察:“您看,那些对草莽之众态度微妙的举动,实则是各方势力自保图强、暗中较劲的明证。他们非但未急于剿灭这股看似威胁的力量,反而时而纵容,时而利用,其背后深意,不正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吗?这番自保之态,非但明显,更透露出一种对时局变迁的深刻把握与准备。”
“王爷,光毕帅军正在回来的路上,他想的是顺便灭掉几支有实力的蒙人部落。”罗士信笑道。
“行,他看着办吧!现在也不急着让他回来。朝廷以割地换和平之举,虽然瞒着众民,但我想这事是瞒不了多久的,等百姓们知道此事后,势必会对朝廷不瞒,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皇上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啊!咱们就别给他添乱了。我的想法还是笑看风云,作壁上观。”于乐感叹道。
众人没有发声,沉默代表着同意。
......
李德明接旨后,沉稳地驻军于江陵之畔,其心中筹谋已定,遂上疏天听,恳请圣上恩准,擢升泰宁军节度使安希为招讨副使,并兼任湖南观察使之职,令其率精锐为前驱,屯兵于潭州之地,以壮声威,利锋所指,无坚不摧。
李德明此举,非但出于战局之考量,更深藏一番与朝堂的微妙情愫。安希,乃安氏一族之俊杰,与当朝圣上安嘉杰血脉相连,同宗同源,更兼辈分相当,实为嘉杰陛下之堂弟。在这权力与忠诚交织的棋盘上,李德明以“举贤不避亲”之雅量,巧妙布局,既彰显了对国家大义的忠诚,又巧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