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瑶乐于乐公子

第920章 统一大业——伐安(第2页)

 悲歌四起,回荡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那是李誉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忧虑与无奈,化作一声声哀婉的旋律,诉说着他对时局的无力与挣扎。世人皆道他昏庸无道,却不知这背后的苦楚与挣扎,是他作为一国之君,在责任与恐惧之间,难以抉择的沉重枷锁。

 在慌乱与惊惧交织之下,李誉的心中却奇迹般地破晓了一线智光,他缓缓勾勒出自以为是的救国于水火之中的妙计。他决定,舍弃那曾象征无上荣耀的国号,转而谦卑地自称为“江南国主”,以此示弱,期许换取一丝喘息之机。

 他亲笔书信,字里行间满溢着诚意与哀恳,并派遣其手足情深之弟,郑王李善,踏上朝圣之路,携带满载江南风物与臣服之心的朝贡,前往那权力之巅,上表恳请解除那诏书之中,不再直呼其名、保留一丝尊严的礼遇。此举,既是无奈之举,亦是深谋远虑,意在以退为进,保全国家免于更深的灾祸。

 于乐在审阅了这份沉甸甸的奏章后,心中泛起了一丝复杂的涟漪。他终是点头应允,那份宽容背后,或许也藏着对李誉这份识时务的赞许。然而,当李善满心以为能带着希望回归故土之时,却未曾料到,自己竟成了这场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被悄然扣留,成为了双方角力中的一个微妙砝码。

 如此一来,李誉的决策虽显悲壮,却也透露出几分智慧与决绝。江南之地,在风雨飘摇中似乎寻得了一丝微妙的平衡,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日在惊恐深渊边缘绽放的智慧之花,以及一位君主为了国家存亡,不惜舍弃一切的悲壮抉择。

 李誉以一片赤诚之心,毅然决然地改写了朝纲礼仪,“诏”字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亲切的“教”,一字之变,尽显其示弱之姿。

 除此之外,还美其名曰地将中书、门下两省之权力枢纽,化身为左、右内史府,名称的转换间,似乎预示着朝政运作将更趋于内敛与高效。尚书省亦摇身一变,司会府之名,既保留了其掌管财政之实,又平添了几分理财治国的深意。御史台换颜司宪府,监察之责虽重,然其名更显公正严明之态。翰林学士,这群国之文脉的守护者,则被温柔地安置于文馆之中,继续以笔墨书写江山社稷的辉煌篇章。至于枢密院,则悄然转型为光政院,寓意着智谋与光明并蓄,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