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经济转型(第2页)

 “简单来说,储粮两年。”

 “但凡各省出现天灾人物,粮仓放粮,赈济灾民。”

 “那若是两年之内不出现天灾人祸呢?储存的粮食就等着发霉?”老朱有些咋舌道:“若是这样,未免太可惜了些。”

 “嗯!”

 听到老朱的疑问,朱标很是用力的点了点头。

 老朱倒是不简单,凡事都能一眼洞悉紧要之处,这便是寻常人所不能的。

 “爹,就拿今年为例。”

 “今年秋收之时,朝廷出银,从百姓手中平价购买粮食。”

 “若有天灾,年年增补。”

 “若无消耗,两年之后将这些陈粮低价售卖于民间,再购新粮。”

 实际上,朱标知道后世储粮是以五年为期。

 可考虑到储粮工艺的不成熟,朱标便也改为了两年期限。

 以大明现有的储粮手段来说,粮食堆放到仓库,最起码能储存三年之久。

 将储粮期限定为两年,也是朱标保守之举,毕竟即便是以低价售卖陈粮,也不能让百姓吃了这些陈粮生病。

 “还有!香居阁不是有黑市之能吗?”

 “儿子接手香居阁后,便想扩大其覆盖范围,或以官商、或以私营的形式,遍及全国。”

 “如此这些陈粮也就不缺售卖途径。”

 听朱标说完,老朱坐在石凳上仔细思量了起来。

 半晌过后才抬眸看向朱标道:

 “若是如此,自能保证粮食不会出现激增的乱象。”

 “可新粮、陈粮之间的差价,对朝廷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不算什么!”朱标大手一挥,当即说道:“与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创造的价值相比,新粮陈粮之间的差价根本不值一提。”

 “就拿三司中的神机坊为例。”

 “青壮劳力到三司做工,每天便能生产出不少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