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创作思路(第2页)
先开口的是张笑天,他是黑龙江人,写了一辈子严肃题材的剧本。他还写过《太平天国》,拍成了电视剧,李健群在里面演了个角色。
「春节前我得到消息,兴奋的连饺子都没吃好。我感觉最难的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开国大典前夕发生的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单独拿来拍一部片子。
但这部电影不应该拍成编年史,也不是文献片。
所以我觉得把历史事件放到后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还是要表现人物,
用人物来带动事件,推进故事。」
「那人物怎么塑造呢?讲这段历史,肯定以教员和老蒋为两大核心,现在时代需求有变化,不能按照传统思路来塑造。」
梁晓生道。
他老家是黑龙江的,见了东北人特亲切,自己也是作家,在《故事会》上发表了好几篇。
「你的观点很对,时代在变化。」
张笑天顿了顿,道:「首先是老蒋,我们出于对台统战的需要,《血战台儿庄》已经塑造的很正面了。《开国大典》我想表现他的一些人情味,比如与家人相处的细节、去寺庙抽签等等。」
说完,他有点志芯的看向陈奇。
因为这是有政治风险的。
陈奇品着高碎,温吞吞道:「老蒋可以人情化,但不要人性化,他造的孽摆在那里,再怎么人性也洗不白。您先这样写,过不过是领导的事。」
「好!然后就是教员。
张笑天继续道:「他老人家的胸襟、气度、智慧与决断,我们都知道,表现这种的影片也非常多。我同样想写一些他的人情味,比如与儿子、同志、小战士、老百姓等等相处的片段,生活化一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陈奇点点头:「也先这样写吧,后交审议。」
有些人看过《开国大典》,有些人在互联网上看过碎片化的剪辑,大家一定对其中一个段落印象深刻:教员私自外出,去看一看北平城,逛了夜市,吃了羊肉泡馍。
这种艺术加工,观众很喜欢。
几人讨论了一番,剧本的总体结构,便是以教员、老蒋为主干,以他们周围的人物为支干。以三大战役胜利,老蒋下野开头,到国庆当天收尾。
「演员方面,古月同志当仁不让,孙飞虎和赵恒多都是特型,具体再看效果。其余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多也有特型演员,可以去《大决战》剧组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