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无后的圣皇,五帝的族裔,谁在指使?(第2页)

因为五帝族裔建立五国,争夺天命,实际上儒家是希望从五帝族裔中选出一位新的‘圣皇’。

这符合儒家喜欢‘崇古’的特征。

至于为什么不是原本‘圣皇’的族裔……

因为原本圣皇寿五百,但是却没有一道血脉流传。

这段时间翻看《通史》到这一段的时候,周铁衣每每都感到胆寒。

因为从逻辑上来讲,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就算圣皇再贤明,也应该要留下后代。

对私,繁衍是人类的本能,对公,也可以安抚天下民心,稳定政治局势。

但偏偏圣皇就是在漫长的在位时间中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周铁衣只能够套用前世的一种说法。

当生命处在弱小的时候,繁衍是第一要务,甚至族群可以为了繁衍,牺牲老弱病残。

但是当生命强大到能够抵挡时光的侵蚀之时,繁衍已经失去了其意义。

圣皇也许就是处在这个阶段。

而当周铁衣想要找史书验证自己猜想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本正史记载原因或者提出假设。

仿佛认定了《通史》那句‘圣皇无后’是客观规律一般。

正是这么大个漏洞存在,所以周铁衣才提醒自己哥哥《通史》可以看,但不要细读,因为里面很多事情已经被改变了。

就跟前世天龙人用春秋笔法他们那段历史一样,只要不断强调他们的悲剧性,民族的优越性,强调一百遍,再花足够多的钱,在一段时间内,让扭曲的历史成为真理,并且让世界绝大多数人相信,这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现代社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这个拥有改变人意志的力量的玄幻封建社会了。

放开圣皇无后这段明显有问题的历史记载,大夏太祖得到道,佛两家的支持,与有儒家支持的五国相争。

最终凭借合纵连横之术,灭了其中四国。

至于为什么不是五国,因为当初太祖还弱小之时,就与赵国订立了契约。

这个世界的契约拥有强大的约束力,并不是政客们擦屁股的纸,所以即使雄才大略的太祖,因为难以承担违反契约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最终选择接受契约。

这份契约全名叫做《夏赵盟约》,具体的内容一直没有公布给世人,只知道就算大夏统一了天下,赵国的宗祠仍然保存,由其族人祭祀。

而最让人意外的就是,其他四国毁宗破庙之后,他们立国的根基——帝兵都不翼而飞,仿佛就是完成了这一段历史后,就需要再次隐匿一样。

有帝兵传承的赵国姬氏这三百年间一直在安稳过日子,从来没有一点痴心妄想,似乎这也是《夏赵盟约》的内容一样。

在五帝帝兵之下,还有众多一品手持的绝世神兵,就比如法华寺三宝。

佛陀伏魔图,十八罗汉像,佛喋。

最开始,这些绝世神兵应该和正常的一品实力差不多。

但是时间总是最能够改变事物,这么多年过去了,连那些当初横扫一世的一品们都死亡消失。

他们的兵器却能够留下来,庇护子孙百代。

······

三日后,铜山府,鹿林书院。

此地乃是铜山府文华之气所在。

挺拔的青松如同举子牌坊,一层层从山脚延伸到山顶。

半山腰上,一座占地极广,足有千亩的书院掩映其中,大量以白墙黒瓦搭建的建筑简约,朴素,但是却能够屹立百年,看尽这山间风云变化。

时而有琴音悠长,有颂诗之声附和,让此处美得极为干净,仿佛不沾人间尘土。

上千亩的书院,这还只是校舍部分,周围几座山,下方大量的农田都是鹿林书院的产业,再加上每年山铜府各家的捐赠,才能够维系住眼前的繁华与超然。

一辆朴素的马车停在了鹿林书院山脚。

这本来是寻常事,不会引起周围学生们的好奇。

但当车里人出来的时候,往来的学生们忍不住微微皱眉。

不仅是因为这一家三口,一妇人,一少年,一稚子,身穿丧服,还因为他们蓬头垢面。

一般情况下,来书院,即使是布衣,也应该整理好衣冠。

只有正衣冠,才能明是非。

这一直都是儒家强调的事情。

不过想到别人在服丧,这里大部分学生也没有说话。

让他们真正皱眉的是将这一家带来的人。

那是一位脸色病态发白的青年,对方的衣服上有大量刀剑伤,很多伤都入了骨,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不少伤口都开始龟裂出血。

这般作为……

应当是想来伸冤的。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每年都会来这么一两个,甚至鹿林书院的学子们都有些习以为常了。

只不过来鹿林书院伸冤那么有用,也不用各府建立衙门,安排典吏了。

一般而言,若真的是有冤情,鹿林书院也会好好招待一顿,然后帮忙联系铜山知府,交接给对方处理。

至于让鹿林书院直接处理,那几乎不可能。

鹿林书院给出的解释是,名不正,言不顺。

一位样貌卓绝的学子看上去在学生之中颇有威望,他想了想,上前拱手说道,“几位,不知道来书院有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