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最年轻的船王(第2页)

 因为货轮越大,那在码头人工卸货装货的时间就越长,这对于码头或者船东都是不可接受的时间损失。

 而大宗商品(矿石、粮食等)的货轮、油轮,以及未来的集装箱货轮,都是可以做的很大的,5万吨、十万吨乃至更高,因为这些商品,是有着可以快速上下船的方法,不依赖缓慢的人工搬运。

 比如船王董浩云,在1959年就在日本下订了10万吨级别的油轮,而这前后,也还有不少艘超过5万吨级别的油轮、大型货轮等等,因此在吨位上自然远超过杨文东了。

 郑玉华跟着说道:“油轮生意比较难接,一般都是有经验的船队才能成功,我们长兴船运还是太年轻了点。

 等这一次24艘货轮整合完毕

,那下一次,我们就可以尝试订购油轮了。”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杨文东同意说道。

 石油的运输生意,肯定是要做的,这时航运行业最赚钱的市场,特别是等到67年中东危机爆发之后,据说一艘大型油轮,一年左右就能回本。

 甚至连怡和集团,都想拿怡和大厦(70年代初香港最高大厦)与包玉冈换一艘20万吨油轮,却被后者拒绝了;这件事也成为了包玉冈一辈子的后悔。

 只是运油的风险要高不少,因为一旦出事,哪怕有保险公司,背后的船东也是九死一生,因此,这个行业内部就非常谨慎。

 而杨文东出于风险的考虑,也不会在刚刚创业初期经验还不足的时候就接运油这种生意,等以后团队更强大了,再考虑这个事。

 “买油轮以后再考虑。”秦志业又说道:“但我们还是可以用这个标题来吸引人的,反正也不存在欺骗的说法;

 东方日报的第一天发售,就是需要一些震撼的标题,才能一炮而红啊。”

 杨文东想了想,问:“第一天这样做的确有效果,那后面怎么办?你不可能天天都能这样吧?”秦志业点头说道:“是不能,但杨生不要忘了,我们的价位很便宜,其他内容质量也不差,缺的就是一个让大量市民购买的机会;

 只要他们购买了,觉得内容可以,加上价格很便宜,我想他们中肯定有不少人会继续购买的。”

 “嗯。”杨文东同意这个观点,好的产品一旦曝光之后,总会留住一波消费者的,这是商业铁律。

 这时,郑玉华问道:“秦生,这东方日报的价格,多少?”

 “3毛钱。”秦志业回答说道。

 “3毛?这基本上也是市面上最便宜的价格了吧?”郑玉华好奇问道:“这样能赚钱吗?”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保持微利还是可以的,我也不打算指望这个报纸能赚多少钱。”

 香港最赚钱的报社,一年的利润,都比不过长兴地产开发的一个小区。

 他要的,是足够的销量,加上遍布全港的记者团队,这样一来,在需要的时候,他可以随时知道香港社会上的动静,以及将自己需要让社会知道的信息传递到社会上去。

 特别是63年的旱灾,这些事情,自己掌握了喉舌,那就可以尽量避免整个社会的很多损失。

 秦志业也说道:“对,要不是考虑到不好恶性竞争来得罪其他同行,我们还能卖的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