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嘉奖公告(第2页)

罚,他也没有权利去罚。

既不能扣除工人工资,也不能随便责骂体罚。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那些不服从管理的工人调去干更脏更累的活儿。

并且必须做到名正言顺,否则人家可以反驳你是挟私报复。

经过深思熟虑后,陆恒认为要在班长这个职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就得通过规章制度,引导大家主动提高工作效率。

考虑成熟后,他起草了一份报告,去找车间主任林国华商议。

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想往上晋升,第一把火烧得好坏至关重要。

车间主任林国华看到他提出的建议后,觉得可行,遂将其提交给上级部门审议。

厂里的高层讨论过后,决定批准试行,选定陆恒所在生产线作为试点。

得到批准后,陆恒召集整条生产线的员工开会,宣布重要消息。

“刚刚,我向厂里领导提出了一个请求,并得到了一个机会,想和大家商量一下。”


“就是咱们厂每年只有两次技能等级考核的机会,如果考核没通过,还会取消接下来两次的报考资格,意味着得等一年才能再申请。”

“我觉得这样不太合适,于是向上级申请,希望厂里的领导能够针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同志,提供更多的技能考核机会。”

“判定是否优秀的标准,就在于平时的工作态度,比如每月能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技能考核机会。”

陆恒所说的这些,在二十一世纪的话语体系中,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绩效考核。

当然,这里的绩效考核并不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资多少,

因为无人有权擅自降低工人工资。

但它会决定员工一年内有多少次参加技能等级考核的机会。

表现优异者,甚至可以每个月都有一次技能考核的机会;

表现不佳者,则可能将技能考核机会减少至一年一次。

而技能考核的机会,直接关系到工资能否上调的问题。

机会多了,或许某次就能顺利过关,工资不就涨了吗?

因此,对于工人来说,这种机会宁愿多也不要少,因为它间接关乎工资待遇。

为了让员工增加技能考核的机会,大家自然会自觉地给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这就是陆恒想到的办法,也是让大家实现双赢的一个方案。

上级领导也看出,这种方法有望有效激发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即使有人内心不服陆恒,但在这种制度下,仍不得不努力表现。

这就是陆恒设计的策略。

可以说,这是一个既能提升员工积极性,又能展示自己业绩的有效手段。

于是,当陆恒提出这一方案后,经过团队内部的深入研讨,最终得到了批准实施。

不过,为了保证稳定与谨慎,决定采取分步实验的方式进行。

陆恒所在的生产线,有幸成为了这次改革的先行者。

但最终是否执行,还需全员投票表决,多数人赞同方可实行,若全体反对,则计划取消。

“现在,请大家举手表决。”

在陆恒详细阐述了这套新制度后,他提出了表决建议。不出他所料,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

对于他们而言,最不济也能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和过去一样,每年拥有两次技能考核的机会。若稍微加把劲,超额完成生产指标,每月就能多获得一次技能考核资格,这无疑意味着可能的工资增长。这样的好事,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唯有几个平日里工作偷懒耍滑的员工犹豫不决,未明确表态。

“既然大多数人都支持此提议,那么我在此宣布,从今天起,我们第二车间的第一生产线,将正式试行这一新制度。”

“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积极表现,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随着陆恒的宣告,一些思维敏锐的工人迅速领悟到其中关窍: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更多考核机会,而作为班长的陆恒带领整体提升产量,无疑会在上级领导面前大放异彩。这个认知让部分人心中暗自赞叹,但他们并不排斥,毕竟自己同样能从中获益。唯一可能受损的,恐怕就是那些平时惯于偷懒、不尽职尽责的工友,因为他们一旦再敷衍塞责,就会减少自己的考核机会。

“热烈祝贺我厂第二车间的陆恒同志,在本次技能考核中成功通过钳工7级、电工4级以及焊工4级的严苛检验。”

“陆恒同志卓越的表现,不仅在我厂上级领导面前充分展现了我厂工人积极进取的良好风貌,更为全厂工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特此予以公开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