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张九文
第六十四章 傻呵呵的世道(第2页)
宫里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还没见过,多半又是一些老旧又长年没有修建的地方。
太监领着太子殿下走入甘露殿内,道:“陛下,太子殿下到了。”
李世民低着头正在批阅奏章应声,“嗯。”
李承乾上前行礼道:“父皇。”
稍稍从一堆卷宗中抬起头,李世民道:“坐吧。”
“喏。”
在一旁坐下也没见父皇召见其他人。
甘露殿内,父子安静坐着谁也没开口讲话,安静得有些不正常,时而能够听到陛下几声沉重的呼吸声。
眼看父皇拿着一份奏章,需要靠近油灯才能看见奏章上的内容。
李承乾忽然站起身。
另一旁几个太监神色紧张,也不知道这位太子要做什么。
李承乾一直走到窗边,听到了窗外的雨声,推开窗户,一阵冷风迎面吹来,外面已经下起了雨,雨水夹着雪纷纷而落。
开窗之后,光照入了殿内,让原本昏暗的甘露殿更亮堂一些。
李世民被冷风一吹,顿时提神了不少,直起身子道:“听说你监理朝政时,只有半天时间就批复完了几天积压的奏章?”
李承乾蹙眉看着窗外的雨夹雪,慢慢地殿外的雪比雨水更多了,回道:“那都是房相与舅舅在一旁教导。”
李世民搁下手中的笔,放松了一番腰背,道:“给太子准备桌椅笔墨,再将这些奏章拿去批复。”
看着三两个太监抬着一张长桌放在了父皇桌子前,与父皇的位置相比稍稍低了一些。
倒上一碗茶水,李世民灌了一口道:“你看看这些奏章。”
李承乾坐下来,看了看眼前堆积成高高的奏章,打开其中一份看到的是潼关修建河道工事的奏章。
今年夏天的时候,就听徐孝德说过潼关黄河水位下降的事。
修建官道的事他还参与过一部分。
再看这份奏章,原本潼关就是关中与崤山的重要关口,黄河水位的下降导致原本的河滩成了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也导致了潼关原本的地理位置优势产生了变化。奏章中,潼关的三县县丞以及现在的地方卫治理卫府治军将领问询朝中。
中书省给出了三个方略,无外乎增设外城,或者是修建河堤,再有官道建设城廓。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但从成本上来看都不太合适。
李承乾对一旁的太监道:“有现在的潼关地图吗?”
一旁的太监抬眼看向陛下,等到陛下点头之后,老太监递上一张图。
李承乾看着地图上,现在的潼关样子是原来的潼关经过前隋时南下迁徙形成的,现在坐落在黄河边,成了关中通往函谷关,出崤山的咽喉之地。
传说修建潼关的人是曹操,而且曹操就是在潼关,差点死在马超的箭下。
这些有趣的典故如今还依稀记得。
当年杜甫记述过潼关,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便也说明了潼关城险要,以及扼守关城,便有一夫当关之势。
要应付这种奏章对自己这个大唐祥瑞来说……太简单。
根据种种典故,以及地理位置的变迁,这根本就是开卷考。
在黄巷小道要道口修建城廓,建设关隘,切断要道。
这个关口不用多大,只要能修建个三丈左右高的小关口便可以扼守要道。
如此一来成本也就降低许多,也不用因关城迁徙,导致大兴土木而忧虑。
唐朝对潼关的第二次改建还是杜甫那个时期。
以至于现在,李承乾有一种自己参与进历史建设的感觉,只不过将这个建设提前一些。
潼关对于李唐王朝来说十分重要,涉及潼关的事就不是小事。
李世民端着碗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儿子已批完了一份奏章,并且还是头疼的潼关的奏章。
皇帝身侧的老太监知晓陛下的目光,便将太子批阅奏章的奏章拿给陛下看。
殿内很安静,皇帝父子两人一前一后坐着,各自批复着奏章。
旁人说的或许都是风闻,太子批阅奏章有多么快,能力有多强,唯有亲眼看到才算。
太监领着太子殿下走入甘露殿内,道:“陛下,太子殿下到了。”
李世民低着头正在批阅奏章应声,“嗯。”
李承乾上前行礼道:“父皇。”
稍稍从一堆卷宗中抬起头,李世民道:“坐吧。”
“喏。”
在一旁坐下也没见父皇召见其他人。
甘露殿内,父子安静坐着谁也没开口讲话,安静得有些不正常,时而能够听到陛下几声沉重的呼吸声。
眼看父皇拿着一份奏章,需要靠近油灯才能看见奏章上的内容。
李承乾忽然站起身。
另一旁几个太监神色紧张,也不知道这位太子要做什么。
李承乾一直走到窗边,听到了窗外的雨声,推开窗户,一阵冷风迎面吹来,外面已经下起了雨,雨水夹着雪纷纷而落。
开窗之后,光照入了殿内,让原本昏暗的甘露殿更亮堂一些。
李世民被冷风一吹,顿时提神了不少,直起身子道:“听说你监理朝政时,只有半天时间就批复完了几天积压的奏章?”
李承乾蹙眉看着窗外的雨夹雪,慢慢地殿外的雪比雨水更多了,回道:“那都是房相与舅舅在一旁教导。”
李世民搁下手中的笔,放松了一番腰背,道:“给太子准备桌椅笔墨,再将这些奏章拿去批复。”
看着三两个太监抬着一张长桌放在了父皇桌子前,与父皇的位置相比稍稍低了一些。
倒上一碗茶水,李世民灌了一口道:“你看看这些奏章。”
李承乾坐下来,看了看眼前堆积成高高的奏章,打开其中一份看到的是潼关修建河道工事的奏章。
今年夏天的时候,就听徐孝德说过潼关黄河水位下降的事。
修建官道的事他还参与过一部分。
再看这份奏章,原本潼关就是关中与崤山的重要关口,黄河水位的下降导致原本的河滩成了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也导致了潼关原本的地理位置优势产生了变化。奏章中,潼关的三县县丞以及现在的地方卫治理卫府治军将领问询朝中。
中书省给出了三个方略,无外乎增设外城,或者是修建河堤,再有官道建设城廓。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用的,但从成本上来看都不太合适。
李承乾对一旁的太监道:“有现在的潼关地图吗?”
一旁的太监抬眼看向陛下,等到陛下点头之后,老太监递上一张图。
李承乾看着地图上,现在的潼关样子是原来的潼关经过前隋时南下迁徙形成的,现在坐落在黄河边,成了关中通往函谷关,出崤山的咽喉之地。
传说修建潼关的人是曹操,而且曹操就是在潼关,差点死在马超的箭下。
这些有趣的典故如今还依稀记得。
当年杜甫记述过潼关,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便也说明了潼关城险要,以及扼守关城,便有一夫当关之势。
要应付这种奏章对自己这个大唐祥瑞来说……太简单。
根据种种典故,以及地理位置的变迁,这根本就是开卷考。
在黄巷小道要道口修建城廓,建设关隘,切断要道。
这个关口不用多大,只要能修建个三丈左右高的小关口便可以扼守要道。
如此一来成本也就降低许多,也不用因关城迁徙,导致大兴土木而忧虑。
唐朝对潼关的第二次改建还是杜甫那个时期。
以至于现在,李承乾有一种自己参与进历史建设的感觉,只不过将这个建设提前一些。
潼关对于李唐王朝来说十分重要,涉及潼关的事就不是小事。
李世民端着碗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儿子已批完了一份奏章,并且还是头疼的潼关的奏章。
皇帝身侧的老太监知晓陛下的目光,便将太子批阅奏章的奏章拿给陛下看。
殿内很安静,皇帝父子两人一前一后坐着,各自批复着奏章。
旁人说的或许都是风闻,太子批阅奏章有多么快,能力有多强,唯有亲眼看到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