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张九文
第一百九十章 查到底(第2页)
夜里的长安城又下起了一场大雪,直到天才亮的时候,这场雪才停。
冬至这天的早晨,屯卫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带着三万兵马以及押送着大量的钱粮前往河西走廊。
这笔粮饷送出去,李承乾心中也踏实了许多,用出去的银钱都是成本,而这些成本都要在往后的利润中赚回来。
钱不能白花,这是朝中开源节流的方略要领。
冬至这天,风雪刚停,朝中开始了休沐前的最后一次朝会。
身为当朝太子,掌握朝中钱粮调度的李承乾站出朝班,向父皇禀报着这一次调用钱粮去河西走廊的事,也让朝班众人周知。
太极殿内,太子的话语声在回荡,李承乾道:“父皇,儿臣主持朝中钱粮调度开源节流方略已有两年,现今朝中钱粮已有富余。”
说完这些,李承乾又面向朝班上的众人朗声道:“诸位,孤决定在未来的十数年内,朝中依旧保留开源节流的方略方针,并且持之以恒,提倡节俭。”
一听到朝中收紧用度的方略,李世民忽然觉得脑子一疼,去九成宫避暑,去骊山行宫过冬,这些事要等到何年何月。
李承乾又道:“诸位可有异议。”
朝班上一片寂静,竟然没有人反对太子的话。
李世民几度欲言又止,又都忍了下来,恐如今满朝文武都被太子的钱粮堵住了口舌。
良久,太极殿内还是一片沉默。
李承乾道:“既然没有人反对,其实大唐依旧不富裕,我们还需要进取。”
“因此往后坚持开源节流的方略持之以恒,望诸位监督,也希望互相监督。”
“臣等领命。”一众文武大臣朗声道。
“父皇,儿臣说完了。”
殿内安静片刻。
见没有回复,李承乾又唤道:“父皇?”
李世民这才沉声道:“既然无人反对,那就按太子的意思去办。”
李承乾躬身行礼道:“喏。”
太子走回了原来的位置。
李泰道:“自然是为了捉拿贪墨的县官。”
韩瑗面色沉着又道:“此事为何只给了魏王殿下书信,朝中为何没有议论,是远在洛阳的吴王殿下给魏王的私下书信,而不经过朝中议事,如此章程,臣身为兵部左侍郎有权过问。”
李泰拿出一份奏章,递上道:“当然有准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朝班,扫视在场的群臣众人。
韩瑗接过魏王递来的奏章,看了一眼便合上道:“陛下,臣以为不能够给予吴王殿下调用各县兵马之权。”
李泰问道:“为何?”
韩瑗道:“如果身在洛阳的是魏王殿下,臣也一样反对。”
魏征站出朝班道:“陛下,韩侍郎恐怕是还在担忧各地士族吧?”
韩瑗不语。
朝堂上依旧很安静,众人听着朝堂上的争论。
魏征道:“吾等乃官吏,主持社稷,决不能看各地士族的情面而不敢动手,难道说就因为各地士族把持地方权力多年,伤到洛阳根骨而不作为吗?”
韩瑗道:“陛下,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不会在朝中无的放矢,如果他现在开口说这件事,那么心中一定有打算,也相信父皇一定会答应这个举措。
从当初父皇秋猎回来,李泰就将父皇的心思揣摩的很清楚。
真要是将洛阳的官吏一锅端了,其中又有多少官吏与七姓十家有联系?
李承乾站出朝班,与弟弟李泰站在一起,道:“父皇,儿臣时常在想,躲在温暖的一间小屋中可以躲避严寒,哪怕是外界漫天风雪也与自己无关,可当躲进这间小屋中的人越来越多,空气就会越来越浑浊,环境也会越来越脏。”
看了眼身侧的弟弟,李承乾接着道:“朝野皆知,儿臣是一个喜净的人,换作是儿臣,儿臣绝不躲在一间温暖的屋子中,风雪总有一天会停,外面的阳光总会出来。”
“人可以很痛苦的活着,但人不能麻木地活着。”
冬至这天的早晨,屯卫大将军,虢国公张士贵带着三万兵马以及押送着大量的钱粮前往河西走廊。
这笔粮饷送出去,李承乾心中也踏实了许多,用出去的银钱都是成本,而这些成本都要在往后的利润中赚回来。
钱不能白花,这是朝中开源节流的方略要领。
冬至这天,风雪刚停,朝中开始了休沐前的最后一次朝会。
身为当朝太子,掌握朝中钱粮调度的李承乾站出朝班,向父皇禀报着这一次调用钱粮去河西走廊的事,也让朝班众人周知。
太极殿内,太子的话语声在回荡,李承乾道:“父皇,儿臣主持朝中钱粮调度开源节流方略已有两年,现今朝中钱粮已有富余。”
说完这些,李承乾又面向朝班上的众人朗声道:“诸位,孤决定在未来的十数年内,朝中依旧保留开源节流的方略方针,并且持之以恒,提倡节俭。”
一听到朝中收紧用度的方略,李世民忽然觉得脑子一疼,去九成宫避暑,去骊山行宫过冬,这些事要等到何年何月。
李承乾又道:“诸位可有异议。”
朝班上一片寂静,竟然没有人反对太子的话。
李世民几度欲言又止,又都忍了下来,恐如今满朝文武都被太子的钱粮堵住了口舌。
良久,太极殿内还是一片沉默。
李承乾道:“既然没有人反对,其实大唐依旧不富裕,我们还需要进取。”
“因此往后坚持开源节流的方略持之以恒,望诸位监督,也希望互相监督。”
“臣等领命。”一众文武大臣朗声道。
“父皇,儿臣说完了。”
殿内安静片刻。
见没有回复,李承乾又唤道:“父皇?”
李世民这才沉声道:“既然无人反对,那就按太子的意思去办。”
李承乾躬身行礼道:“喏。”
太子走回了原来的位置。
李泰道:“自然是为了捉拿贪墨的县官。”
韩瑗面色沉着又道:“此事为何只给了魏王殿下书信,朝中为何没有议论,是远在洛阳的吴王殿下给魏王的私下书信,而不经过朝中议事,如此章程,臣身为兵部左侍郎有权过问。”
李泰拿出一份奏章,递上道:“当然有准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朝班,扫视在场的群臣众人。
韩瑗接过魏王递来的奏章,看了一眼便合上道:“陛下,臣以为不能够给予吴王殿下调用各县兵马之权。”
李泰问道:“为何?”
韩瑗道:“如果身在洛阳的是魏王殿下,臣也一样反对。”
魏征站出朝班道:“陛下,韩侍郎恐怕是还在担忧各地士族吧?”
韩瑗不语。
朝堂上依旧很安静,众人听着朝堂上的争论。
魏征道:“吾等乃官吏,主持社稷,决不能看各地士族的情面而不敢动手,难道说就因为各地士族把持地方权力多年,伤到洛阳根骨而不作为吗?”
韩瑗道:“陛下,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不会在朝中无的放矢,如果他现在开口说这件事,那么心中一定有打算,也相信父皇一定会答应这个举措。
从当初父皇秋猎回来,李泰就将父皇的心思揣摩的很清楚。
真要是将洛阳的官吏一锅端了,其中又有多少官吏与七姓十家有联系?
李承乾站出朝班,与弟弟李泰站在一起,道:“父皇,儿臣时常在想,躲在温暖的一间小屋中可以躲避严寒,哪怕是外界漫天风雪也与自己无关,可当躲进这间小屋中的人越来越多,空气就会越来越浑浊,环境也会越来越脏。”
看了眼身侧的弟弟,李承乾接着道:“朝野皆知,儿臣是一个喜净的人,换作是儿臣,儿臣绝不躲在一间温暖的屋子中,风雪总有一天会停,外面的阳光总会出来。”
“人可以很痛苦的活着,但人不能麻木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