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冬三十娘

第199章、五相共治,权责分明(第2页)

 说到这里,枢密院是什么也就很明确了,实际上本来枢密院就不是什么新玩意。

 果然朱常洛继续道:“枢密院,专责兵备、军机,设武英大学士一员,统五府、兵部、太仆寺。”

 而最后的御书房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御书房设中极大学士一员,除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外,专职一事:凡进贤院选任五品以上京官、地方选任四品以上地方官,若非紧急特旨,皆要赴翰林院下专设之通政学苑进修一月至半年不等,考选合格才予任用。”

 申时行从专管吏部的意外之中冷静下来。

 归根结底,仍是由吏部与进贤院提出人选,而任用之前另有一关在御书房,任用之后则有鉴察院予以监督。同样,整个过程里,皇帝始终有最高的权力。

 当然,还有一个隐形的变化:过去虽然有非翰林出身不得入阁的潜规则,但将来大家往上走的过程里,基本都有过在翰林院进修的经历,这算不算翰林出身?

 翰林院又隶属于御书房,这又意味着将来地方上知府以上、两京

郎中以上,都要在皇帝面前打个转,时间还不短。

 朱常洛看着他们五人:“中枢各部衙,按照这个大的方向还有许多要商榷的细节。今日先与众卿大体商议方略,而后还要扩大范围。朕不讳言,专设五相,职权责任,上下位属及流程,这些都是要厘清的。一旦商议妥当,将来未建之三殿,都要因此大改。”

 他顿了顿之后凝重地强调:“朕御极于内,文武佐于外,今后这君臣共治天下之格局,朕愿试改之!”

 两年多以来,大明的诸多弊病都堆到了朱常洛面前。

 朱元璋废除宰相,直管六部,君权当然是越来越集中了。

 但久而久之,内阁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更何况时代在变,朱常洛必须松一松绑,探索一个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刺激思想认知改变的新格局。

 皇帝视百官为家奴,只会引导出一个百官和勋贵士绅视贫民百姓如家奴的结果。

 现在朱常洛要向天下传出明确的信号:他是认同君臣共治的,但不是那种“为与士绅治天下”的认同。

 利益只是一方面,添官加俸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但理想抱负也是一方面。这天下实则是大家的,这一点无需讳言。但有宰相之实,就在紫禁城内的外朝设衙办公,皇帝提供这样一个开明的舞台,那却只有真正想要施展治国平天下抱负的贤能之士能享受这种尊崇。

 随着讨论的深入,申时行、王锡爵他们当然明白了皇帝主要的思路重点。

 人事、财计、兵权、监察分开,御书房则成了真正直属皇帝的“秘书内阁”。

 这内相最灵活,将来还有巨大的演化空间。

 皇帝分开最重要的几个大权给几个人,对朝堂来说最重要的变化是多出三个丞相位置。

 而对中枢和地方来说,需要考虑好的问题也有很多很多。

 比如说提学按察使将来是该继续由地方提刑按察使来管,还是至少每个省的衙署设置要向中枢看齐?

 比如说地方督抚权力极大,尤在地方三司之上,那么又如何平衡中枢里施政院比鉴察院重要、地方上鉴察系统却反而更重要的矛盾?

 在乾清宫这正殿里,李成梁一直没有开口说什么话。

 他能够第一批被喊来,其实已经是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