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大明政治中的数学技巧(第3页)
“陛下也精于珠算?”朱载堉惊异地问道。
“只是略略研问了一下。”朱常洛当然不精通,“朕如今头痛的,是赋税之中各种折算、摊除之后余数极多,还有记账法。不知叔祖听过海刚峰的‘流数口诀’和流乘法吗?”
“……这倒没有。”
“那朕就从这里说起……”
朱载堉是天才,他本身心算能力极强,为了自己去验算音韵中的平均律,他自制了远比普通算盘更大的双排八十一档大算盘。
但他那已经是纯粹的“学术演算”了,而海瑞则是从实务角度出发总结了一些应用算学。
朱常洛想要找出一套系统法子的,是历朝历代不少官员都想解决的难题。
因为大明的赋税制度里面,实物征收、折算分摊和总额恒定这三个大背景导致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小数点之后许多许多位。
多达十几位只是稀松平常。
比如说根据清丈田土多少和该征比例,每个县该交多少田赋确定了吧?这是总数。
然后根据田的等级不同和面积大小,要算到每一块归属明确的田和人家。
征收的时候又有一个折算比例,比如多少折银、多少实物。
而每个县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应征赋税项,比如草料、芦苇、丝绢……
有一些又是以省府为单位来征收,那么还要再往下面摊。
最终往往经过很多次乘除。
海瑞还真在清丈淳安县田土的过程中自己整理了一下流乘法,编了个流数口诀,主要是方便底下人办事,让老百姓心里清楚。
大明基层官吏的基础数学水平是让人“感动”的,老百姓就更不说了。
小数点后茫茫多的余数,既是令官吏们头痛的问题,也是他们大作手脚的“技术领域”。
朱常洛如果想要进一步改革赋税体系,首先就需要一套算学方法和记账法作为支撑。
所以现
在他把这个课题托付给朱载堉。
“如今各地,有算出流数,有算出闰数,这样后面再汇总计算就迅捷了许多,但这终究是个大难题。”朱常洛总结了一下如今地方上的做法,提出了要求,“首先便是算学需要一套标准术语,以便举国遵行。其次如何记账,也需要一套标准的会计术语,以便统计。最后便是不论珠算、心算、口算,最好都像海刚峰那样,但更简易一些,编出算法口诀歌谣出来,就像九九歌一样便于初学者学习。”
九九乘法表当然是早就有了的,华夏算学源远流长。
但是朱翊钧帮他把配享太庙这个饼画出来之后,朱常洛真的不用那么急了。
许多大难题,要开始从根上做准备。
赋税征收最难的问题,本质上是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该交多少。每年都不同,每年都只能听上面说下一个数字来。总体浮动虽不大,但不知道该是多少、该怎么算就是核心问题。
这才有了执行层面的空间。
朱常洛后面也许能从制度设计上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算学是个阻碍,这个执行层面的空间就依然存在,而且很大。
朱载堉知道了自己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他怔怔地问了一句:“……陛下,此事干系如此重大,臣……这不算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