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

第103章 对吐蕃的战略(第2页)

 李瑄的眼光总是很独特。好像一直认为圣人的信任,大于手中的权力。

 李适之想问圣人已经花甲之年,太子继位怎么办?

 想想还是没说出口!

 “我会的!”

 此事告一段落后,李瑄又问李适之道:“我在临海得知有豪强写奏书污蔑弹劾我,并用重金贿赂李林甫,希望李林甫能美言几句。”

 “李林甫这老贼会审时度势,前段时间,他主动拿出黄金,并将豪强奏书上呈圣人。圣人看都没看,就将奏书撕毁。”李适之向李瑄回道。

 这说明李林甫已经猜测到李隆基的心思,所以不再掺和。

 这也使李瑄无法再整李林甫。

 “不久前,皇甫惟明贪图军功,率军攻打石堡城。由于急功近利,忽略吐蕃的援军到来,致使陇右军伤亡万人,连陇右节度副使褚羽都战死在石堡城下,圣人震怒!私下还对为父说,若七郎在,不该有此一败!”

 李适之将这件大事告知李瑄。

 皇甫惟明在天宝元年大破吐蕃,不仅斩杀吐蕃赞普的儿子琅支都,还斩获五千余吐蕃士兵。

 去年皇甫惟明千里奔袭,出其不意占领吐蕃的前沿阵地洪济城。

 接连的封赏蒙蔽皇甫惟明的眼睛,他开始瞄准唐、吐边塞最重要的据点,石堡城。

 石堡城东靠华石山,西临药水河,正面崖壁陡峭,两侧山峦蜿蜒多姿,如苍鹰展翅,令人望而生畏。

 它就如钉子一样,扎在大唐的边境前。

 以至于唐军与吐蕃交战,往往绕开石堡城下的重要通道。

 它西北是青海湖,西南是黄河九曲之地,几乎遏制住大唐的扩张之路。

 即便皇甫惟明拿下九曲之地的洪济城,也因石堡城扎在那里,不能长守。

 皇甫惟明又见李瑄立功后的恩宠,所以准备博取这不世之功。

 但太过急功近利,加上吐蕃大论莽布支星夜兼程,使其腹背受敌。

 不仅损失惨重,连之前占领的洪济城都不得不丢弃。

 “皇甫惟明和父亲关系如何?”

 李瑄郑重地问李适之。

 “皇甫惟明是手握重兵的边帅,为父是宗室和宰相,与他相善要被圣人忌讳。不过皇甫惟明一直和韦尚书友好。”

 李适之虽然有时候性格粗疏,但这样的事情他还是可以把握的。

 “韦坚的妹妹是太子妃,他可是外戚。如果不与皇甫惟明克制住关系,韦坚迟早因此败亡,还会牵连到父亲。”

 李瑄沉声说道。

 历史上就是这俩一起在上元节游玩,又是在夜间,被李林甫找到机会整死。

 皇甫惟明曾经污蔑过王忠嗣,使王忠嗣遭贬,蹉跎数年。

 幸亏当时河西节度使杜希望看重,将王忠嗣召看河西,使王忠嗣有舞台发挥。

 别看王忠嗣三十多岁就任节度使,但如果没有皇甫惟明的诬告,王忠嗣绝对可以更早成为上将。

 李瑄又是与王忠嗣一起灭突厥的人,将王忠嗣当做伯乐。

 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李瑄很矛盾。

 “我会提醒韦坚!”

 李适之凝重地点了点头,问李瑄:“七郎是否想充任陇右节度副使,成为储帅。”

 “陇右是与吐蕃战斗的最前沿,最容易立下功勋,我会向圣人自荐。”

 李瑄正有此意。

 他年龄小,需要再叠军功,努力成为节度使。

 李瑄又与李适之聊了一下江南的事情,便返回房间。

 明日早朝后,李瑄会求见李隆基,他要想想该怎么去说。

 必须让李隆基改变对石堡城的看法。

 别一到陇右,就让他去攻击石堡城。

 ……

 翌日,兴庆殿。

 随着百官拜礼后,朝会正式开始。

 “启禀陛下,吴令光海贼案已经落幕。豪强猖狂,他们还控制郡兵,行反叛之事,与其有牵连者,皆被处死。其他犯人和众多金银珠宝、钱、绢,还在回长安的路上。臣提前回来,向陛下述职。这是从吴令光老巢、诸豪强家中搜到的脏物数量,请陛下过目……”

 朝会一开始,李瑄最先手持册子出列。

 “卿辛苦了。”

 李隆基已经知晓李瑄提前归来的原因。他认为李瑄在临海、余姚两郡,干得十分漂亮。

 李瑄把一切都抗下来,豪强们恨的是李瑄。

 因此李隆基不打算此时对李瑄加官进爵,还会罢免李瑄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使的职位,以免刺激天下豪强、大族。

 高力士将册子呈给李隆基。

 在李隆基观看册子的时候,群臣看着李瑄,表情各异。

 一趟江南行,让诸臣对李瑄刮目相看。

 他们好奇李适之为何没有阻止李瑄,任由其胡来?

 唯有李林甫明白李瑄因此更受圣人的信任。

 位列正三品的时间,不会太慢。

 不过李林甫期待李瑄成为上将,这样他就又有机会对付这对父子。

 “临海郡、余姚郡,总计也就十三万户良家,豪强们除了良田,竟能搜刮出如此多财物。其他地方的豪强,会不会也是这样?”

 看到李瑄献上的金银财宝绢钱数量,李隆基心中一惊。

 他更觉得李瑄杀得没错。

 这些财宝钱绢即便放在国库,也够他挥霍一段时间。

 李隆基甚至生出一种以后缺钱,去打豪强主意的想法。

 “因海贼吴令光的原因,才催生两郡蠹虫。地方大族整体还是有规矩的,否则也不会有如今的盛世。”

 当圣人问话,没有人回应的时候,作为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必然要站出来接话。

 “左千牛卫将军以为呢?”李隆基看向李瑄问道。

 “右相所言甚是。臣从长安到洛阳,再到滁州,一路下江南。看到锦绣山河,车马不绝于路;看到闾阎相望,桑麻蔽野。臣相信还是遵纪守法的地方望族更多。”

 李瑄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说扫兴的话。

 即便不认可李林甫所说。

 自古以来,盛世是士族的盛世,农民只能吃饱饭,仅此而已。

 那些鲤鱼跳龙门者,只是少数。三代农民良家,或许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人及士进第,还要几代才能成为士族。

 但不能否认开元盛世的弘大。

 因为历史是横向对比,而不是纵向对比。

 后世平民追求的不是吃饱穿暖,哪怕回老家种地,也能隔三差五有肉吃。他们追逐更高更好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才会生起对“古代盛世”的向往。

 “治理天下在于吏,尔等不要去学高玮、黄望衡那样的官吏。宰相和使者在监察州郡时,需尽心尽力,以免再出现吴令光之辈!”

 李隆基对李瑄的话很满意。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说道。

 随即,李隆基开始清算这几年曾做过明州刺史、台州刺史的官吏。

 等高玮被押送到长安,会一起处死。

 这已经不是贪污那么简单,而是动摇国本,与叛乱无异。

 不论是地方的官吏,还是天下的豪强,都因吴令光海贼案有所收敛。

 诸道采访使,监察御史因吏部案,不敢再玩忽职守。

 加上李适之大力整饬吏治,加重对官吏的考核,使天宝初年,隐隐有恢复开元初的风气。

 唯一不同的是,李隆基本人不再节俭,动辄赏赐,奢靡无度。

 君奢而臣侈,上骄而下贪。

 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要李隆基不改变,这种风气只会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