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卫所制从创建伊始,就已经是漏洞百出了(第2页)

 除非引起重大事件让朝廷干预,否则他们无法对现有情况产生任何改变。

 洪武三年,泉州惠安县民陈同率众起事,曾击败泉州卫军。

 这场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军官们对于卫所士兵的盘剥。”

 在乡土情怀浓厚的古代,想要让这些士兵心系大明。

 只管在他乡抛头颅洒热血,这在当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此外对卫所士兵来说,更难受的还不是他们每年为了报道跋山涉水,而是路途所有花费都需要自己承担。

 当然理论上大明卫拨发的军饷,只要不随意挥霍自掏旅费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卫所士兵们的军饷,真的没有出问题吗?

 实际上从明初开始,就有很多卫所在军饷发放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

 首先从占大明军队多数的屯兵来说,尽管朝廷为卫所划拨了大片土地,但各地的农田本就质量不一。

 更糟心的是,种地属于靠天吃饭的活,自然也有丰年和灾年。

 然而屯兵要缴纳的粮食,却是一个固定的定额。

 因而对那些分到贫瘠土地,又经常遇到灾年的地方。

 要上缴的粮食远高于耕种所得,也就不奇怪了。

 就算侥幸分到一片肥沃的田地,卫所的军户也不见得就能高枕无忧。

 再加上大明卫所的屯田,并非像汉朝边境的那些屯堡一样围绕屯堡开拓,而是散落在卫所附近。

 正如前面所说,明朝卫所军官基本都是世袭的军职。

 这导致朝廷对各地封闭的卫所,掌握的田地情况一直都比较模糊。

 管理上的空隙让军官到朝廷官员,太监到乡绅,对卫所田地都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屯军逃亡,屯田侵占。

 从财政收入方面,就已经沉重打击了卫所制的根本

 到弘治年间,用来吸引让商人向边关运送粮草的“开中制”,也被弘治皇帝废除。

 导致北边卫所的运营,变得更为困难。

 财政来源出了问题,战兵们自然也没法过得安生。

 毕竟从明朝开国之初,中央就没有对卫所建立有效的监管。

 封闭的卫所管理,就更是放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