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仗义出价(第2页)

 大熊一国就承担了三分之一的工程,空间站的核心组件“曙光”号功能仓就是他们制造和发射的。

 而因为鹰国自己造不出新的空间站,所以无论后来美俄的关系如何恶化,鹰国人在太空中都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和大熊绑在一起。

 除了不太会造空间站外,鹰国从2011年开始还一度失去了载人航天的能力。

 因为在这一年,他们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了。

 为什么退役呢?

 当年航天飞机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其“可重复利用”的特性来降低发射成本。

 按照nAsA最初的设想,航天飞机的发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次6000万鹰元左右。

 而又因为它一次能带7名宇航员,所以算下来每个宇航员的“机票”还不到1000万鹰元。

 在航天领域,这简直就是白菜价。

 但等到真正用起来了人们才发现,这个高级货的实际发射成本居然高达4.5亿鹰元/次。

 如果把整个项目的研发制造费用全部摊进去,发射一次的成本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5亿鹰元。

 15亿,7个人,每人两个鹰国小目标。

 那么有没有改善优化的空间呢?

 很遗憾,几乎没有。

 航天飞机中间那个巨大的橙色燃料罐是一次性的,回收不了。

 两边的固体助推器虽然可以在坠海后捞出来重新用,但维修成本很高。

 也就是说,所谓的“可重复利用”其实仅限于中间的航天飞机本体。

 而且航天飞机为了带7个人,尺寸设计得很大,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

 更糟的是,除了成本高昂以外,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也十分堪忧。

 鹰国在历史上总共造了5架航天飞机,其中的“企业”号为测试平台,不执行飞行任务。

 其他的4架在30年里共执行了135次飞行任务。

 这里面就炸了两次,损失14名宇航员。

 也就是说如果从飞行次数的角度看,航天飞机的机毁人亡率是1.48%;从飞机数量的角度看,机毁人亡率则是50%。

 这种数据就算nAsA能承受,保险公司也扛不住。

 所以它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那么在航天飞机正式退役的时候,鹰国准备了什么新装备来接替它的工作呢?

 啥都没有,彼时的替代者都还停留在ppt上。

 堂堂世界航天第一强国,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唯一的载人飞船退役而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堪称教科书级的走一步看一步,“丝毫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