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148章 落子无悔(第3页)

 他也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般随心所欲地做过东西了。

 以往,不是帮着主家做这个就是做那个,基本都不是他自己想要的。

 陆怀谨想了想,还是想做个笔筒:“我就做简单点儿的,竹刻笔筒吧。”

 他抬眸往外头看了一眼,笑了:“正好这雨下得好,我就刻一个楼阁山水竹笔筒好了。”

 “竹雕器作为笔筒中的大宗,繁盛一时,倍受推崇啊,可以的。”高应美点点头,挺赞同。

 只是他一时半会地,还没想好要做什么东西,便拿着刻刀沉吟起来。

 陆怀谨也没管他了,他自己想做的时候,自然会落刀的。

 把玩了一下手里的笔筒,陆怀谨沉吟片刻,愉快地下了刻刀。

 对他来说,木料还是竹材,其实区别都不太大。

 无非就是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适应一下力度和材质不同而已。

 比如这竹子,比木料要滑很多。

 而且表面因为他要留青,那么这青皮就不能像木料表皮一样全给削掉再进行细致的雕琢,得考虑周全再下刀。

 竹刻之留青,亦如下棋,真正就是,落子无悔。

 要是想要的部分,被他一刀给削掉了,那是完全没有回头路的,只能另外想办法补救。

 这就又比木雕稍微麻烦一些,因为木雕通体都差不多,这里缺了那里可以补。

 而竹刻,缺了损了,就是真的没有了。

 陆怀谨一边构思,一边雕琢,完全地沉浸了进去。

 因为他没有学过竹刻,所以他直接就是用的木雕技法来进行的雕琢。

 镂雕圆雕浅浮雕之类的,他完全没有任何顾忌。

 觉得哪个更适合,便取用哪一种。

 也因此,雕琢起来,其实是比较棘手的。

 但是幸好,陆怀谨刀功非常扎实,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陆怀谨其实之前翻阅过一本书,是清代元钰的《竹人录》。

 这本书是专为嘉定派做的传,记载自明正德至清嘉庆年间嘉定竹人约70名。

 书中指出,明代竹刻“制度浑朴”,到清代乾嘉年间“渐趋新奇,失古意矣”。

 竹之成艺,首推三朱。

 三朱第一代朱鹤朱松邻为嘉定派开山鼻祖,奠定透雕深雕特色。

 《竹人录》谓:“朱氏擅名竹刻,比之山阴父子,虽羲、献自有分别,然源流一也。大抵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宗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盖以刀代笔,惟简老朴茂,逸趣横生一派,最易得神也。”

 朱三松克承家学,《竹人录》谓:“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所刻笔筒及人物臂搁、香筒,或蟹,或蟾蜍之类,当时即已宝贵。”

 三朱之后嘉定派名家辈出,代表人物还有顾珏、吴之璠、周芷岩、封氏三杰、沈全林等,各具风格。

 比如顾珏以微雕见长,强调技巧和细节,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开创薄地阳文雕刻技法,周芷岩又极擅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创造出“平刻浅浮雕”……

 只是,诸如这些,陆怀谨当时不过匆匆一阅,看完就罢了。

 毕竟当时他主要是为了看关于木雕的,现在仔细想来,也只能隐约想起这些内容。

 陆怀谨一边雕琢着,一边忍不住想要笑:也不知道,倘若元钰看到了他的雕琢,会不会气得跳脚。

 毕竟,陆怀谨这般雕琢,可完全和“浑朴”或“新奇”,都搭不上边。

 又或者,他会高呼不成体统?

 这么想着,陆怀谨都忍不住乐了。

 略微一分神,刻刀差点将不该剔除的青皮都给削没了。

 幸好,他迅速回神,

留住了。

 “呼……还好。”高应美正在旁边看着他呢,瞅着他那一刀下去,都唬了一跳。

 还好还好,陆怀谨及时收住了。

 听到他的声音,陆怀谨诧异地抬头望去,有些好奇:“噫?你做的什么竹刻?”

 高应美挑了挑眉梢,摊开任他看:“还没想好……就随便先练练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