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186章 丹青先生(第3页)

 雕刻前须先选材。

 一般选质地紧密、坚实且干燥、不易腐蚀的樟木为材。

 选定后供奉祭品先行祭祀。

 雕刻分开粗坯、修嫩坯、开福藏、开面、粗磨几个环节。

 陆怀谨选材和开坯都学得很是轻松,到精雕这一部分,他速度才缓了下来。

 倒不是说他学不会,而是他觉得,这一步很重要,他想要学得更好一些。

 东固传统造像十分重视“刀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艺。

 丹青先生按照口诀“坐五、立七、跪四、盘三”进行粗坯的分割,然后按照绘画中的神祇形象精雕细刻。

 开脸是传统造像的精髓。

 有道是神韵在脸,以眉眼为尊,鼻头为准,嘴舌灵动才能达到气韵生动,使神明与信徒之间通过视觉传递而实现心灵贯通。

 经验丰富的丹青先生“以线画体,以体托线,线体结合”,精细雕琢神像五官。

 表现出文官器宇轩昂、武将意气风发、老人慈祥和蔼、孩童天真活泼、菩萨慈眉善目,不同神明有着不同内蕴气质。

 “开粗坯要先根据神像形态、体积切分木材成大块,再以神像头部的长度为基准,按照坐五、立七、跪四、盘三的比例开坯。再细化各种比例,给神明开窍——勾勒五官、通气孔,在神明背部开凿福藏用方孔。”

 “所以,得先学会在纸上绘制。”

 哪怕是木匠,也是能习得一手上佳的绘画技艺的。

 绘制图像,对他们丹青先生来说,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这个时候,陆怀谨便很是庆幸,自己还算是有点儿底子。

 至少,不至于被人甩得太开。

 因为同期弟子中,他的画,居然是画得最差的!?

 这个结果,让陆怀谨震惊中又带着一丝赫然。

 不过也确实,这些人基本都是从小就研习绘画,到如今一路研究,始终都在精进。

 而陆怀谨……纯粹是在吃老本。

 跟着教习学绘制神像,然后一步步学着开始制作。

 每个表情,都需要绘制很多很多遍,然后才会让他们尝试着制作坯体。

 并且,需要他们保持百分之百的虔诚。

 这些东西,在后世的纸上,可都是学不到的。

 需要师傅手把手地教习,甚至还不一定能学会。

 陆怀谨学得非常认真,甚至用了很多的时间来练习绘制。

 付出的努力还是值得的。

 他的画技,那可真是一日千里。

 初时他的画,在一众弟子中只能算是次等。

 属于最差的那一类。

 慢慢地,陆怀谨的画,也能开始往前挪一挪了。

 甚至有一两回,还能摆到最前边去了。

 这个过程,相当磨人。

 不过幸好陆怀谨基础打得还算扎实,学起来倒也不是算太难。

 就是过程辛苦了些。

 等到陆怀谨开始地学习开脸,都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

 有的弟子已经各种抱怨这个进度太慢,有的甚至忍不住直接离开了。


 陆怀谨的位置,也从一开始的最后边,慢慢地往前腾挪。

 等他到最前面的位置的时候,陆怀谨终于见到了他在这里的师傅。

 只知这人姓刘,他并未详细介绍自己。

 他淡然地看了看所有人的作品,微一点头:“尚可。”

 这也就说明,他们这一批弟子,被涮到现在,终于得到了入门的资格。

 可想而知,这挑选的规则有多么严格。

 但是,刘师傅神色淡淡:“过三五日,留五人,足矣。”

 听了这话,不少人有些不忿。

 这么多天他们都坚持下来了,未必后边这三五天,他们就会放弃?

 休想!

 带着这种想法,所有人咬紧牙关,鼓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

 陆怀谨倒还算淡定,但是第二天一到现场,也有点儿懵了。

 只见他们原先的所有刻刀都已经消失了,甚至连木料都没有了。

 留在他们位置上的,居然是一个个粗糙的木桩。

 “就用这木桩,尝试开坯。”

 木桩旁边的,不是刻刀,也不是一般木匠的墨斗弹线,而是……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