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美人如花隔云端(第3页)
众鱼时而起伏游曳、时而上跳下窜、时而侧身“泛白”、时而碰头摆尾。
走阵中,舞得活、舞得快,活灵活现地突出不同水产品的个性。
如舞虾灯者弯腰马步全蹲、横向弹跳,灯具接近地面,谓之“江虾退紧水”;
舞河豚灯者头朝下、尾朝上,舞者不停地转动豚鱼的头、下蹲小跳。
“而且这几年,我们这边还加了很多东西的。”
比如“遂溪游鱼”。
“遂溪游鱼?”杨俊俊有些不解地:“那是什么?”
老板见他不知道,饶有兴致地解释起来:“就是在我们的【游鱼】的基础上,加些新鲜花样。”
比如说舞龙啦,舞狮啦,还会舞雄鹰什么的。
每逢新年,各家各户的大人上辈,都会为儿孙们购置一只小纸灯,或自制较小型的鱼灯,俗称“灯笼仔”。
每到天黑,渔家小孩们就在灯内插烛点亮,在村口路头去等着鱼灯队,然后就成群结队地尾随着,致使鳞鳍闪烁的鱼灯队后面,还拖着一条长长的灯“尾巴”。
当鱼灯队在海滩、晒场、庭院或街口戏舞时,场外是一圈由小灯围成的灯墙,煞是好看。
鱼灯队的各种灯具都备双数。
舞灯人各执一具鱼灯,分成两个顺序对应的队列。
其主要阵式有“流水阵”、“跳龙门”、“走四角”、“五路梅花”、“十字交叉”等。
随着轻松热烈的吹打乐声,各队列中的海豚先行亮相清场,然后由龙珠导引,敖龙登场,各种鱼灯尾随而出。
围绕“鳌龙抢珠”这一情节过程,舞灯人脚踏碎步或小跑步,手举鱼灯轻轻摆动,模仿鱼类在水中悠游的姿势,或首尾衔接,招招摇摇;
或交叉回环,鱼贯而行。
鱼灯舞的主潮是“衔珠”。
这时,张着大口的“龙头”已将龙珠“衔”在口中,舞珠人席地而卧,仍仰举着龙珠,躲躲闪闪,企望挣脱,其他鱼灯环绕周围,或推波助澜,或结伙嬉闹,整个场面气氛骤增,动人心魄。
围观的人一边喝彩,一边把鞭炮、火花、焰火等“火力”集中射向场中。
这时,只有押阵的“海豚”可以保护其他舞伴,甚至将可能造成伤害的鞭炮扔出场外。
到龙口“衔”定龙珠了,整场舞蹈提示的,便是一种悠然满足的情态。
西台鱼灯有两队,分别在前台、后台两地,并各有其特点。
前台的鱼灯表现上比较奔放、浑实,场面也较开阔、宽松;
而后台的鱼灯则比较细腻、灵活,活动幅面也较小,故而也适合女子舞跳和在舞台上表演。
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中有一段记述:“制禽兽鳞鱼各种花灯入人家串演戏阵,笙歌达旦,环观如堵。”
说的就是这回事。
“我们在少年时,也经过这种场面哩!”老板说着,颇为回味。
只不过,后来那些年那场景渐渐少了。
毕竟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他们也没这心思。
“不过现在好啦!”老板乐呵呵地道:“如今我们又给捡起来了。”
不仅捡起来了,而且比以前还更好了一些。
杨俊俊听着,点了点头:“那确实……挺不容易的。”
这么久远的文化,竟然没有断绝,还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确实很不容易的。
其他人原本有些不以为然,现在听完了这些历史之后,也纷纷收敛了神色,认真了起来。
可是,哪怕他们都这么认真了,做出来的鱼灯,也依然不如陆怀谨的。
“做得很好啊!”老板点了点头,煞有其事地道:“做得很不错了!”
杨俊俊他们对视一眼,摇摇头,起了身。
他们都没有带走自己所做的鱼灯,因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哪怕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但是,和陆怀谨做的鱼灯,依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那一瞬,他们心里说不绝望,那真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