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少年英雄会的选拔赛开始(84k,求订阅)
冥冥之中自有因果。
只要历史的尺度拉得足够长,总有莫名的因果报应,令历史学者深陷唯心主义的圈子。
当白起自杀之时,想起被他坑杀的赵兵,自觉该死。
当石勒的刀锋,屠戮司马家之际,不知司马氏可曾想起高贵乡公的血。
当高贵乡公喋血之际,又是否想起曹家逼迫汉室的行径?
这不仅仅是国内。
当罗马主帅小西庇阿覆灭迦太基之时,他竟痛哭流涕,为迦太基而哭泣。
因为他知道,罗马终有一日,也会这般覆灭。
在历史长河的面前,任何人都是渺小的。
楚无疆不觉得这算因果报应,只是在岁月面前,没什么是永恒的。
白夜不想去辅佐秦王,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帝家太贪婪了。
整个天下百州,处处封王,以万民之膏血,供养帝家。
不可否认帝家出了很多人才,帝昊,秦王都为天下万民立下巨大的功绩。
帝昊重建太平,防止武帝之乱,导致人族分崩离析。
秦王远征邪神王庭,多次击溃北方来敌。
但帝家以一家之私,掌控百州龙脉,垄断全部龙气。
这样的日子能长久吗?
帝家对于天下的功绩,终究会不断地消磨,百姓还了一代又一代的恩情,总不能永远还不完吧。
龙门子弟擅长读史,有俊朗之目,纵横之才。
他们从不相信王朝永恒。
所以黑晨和白夜两人不约而同地放弃帝家的选项,直到现在才选定辅佐人员。
黑晨找了张道成,白夜找了楚无疆。
他们相信这条巨龙,必然轰然倒塌。
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
楚无疆要么把他拿下,砍了脑袋证明忠诚。
要么把他收下,接纳为臣子。
白夜在这一刻选择梭哈。
楚无疆不紧不慢地说道:
“圣人分封百王,只为掌控天下。”
“若无百王存在,不知天下要乱到什么程度。”
“如今龙脉壮大,百年可出绝世天骄,千年可出圣人。”
“帝昊分封天下,以吸取龙脉,供养帝家,效率是低了一些,但他们至少能维持天下的大体平衡。”
“若是废除百王制度,要以何种方式统治天下?”
帝昊分封百王,是为了挤占生态位,让王府汲取地方资源和龙脉,不至于被其他家侵吞。
楚无疆若是夺了天下,一样要考虑子女的地盘问题。
白夜脸色一白,低头道:
“那就请侯爷斩杀吾头,献于太子殿下!”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先生严重了。”
“本侯没说要杀你。”
“只是问你一句,你说天下百王不好,打算以何种方式取代?”
“不能只破坏,不建设吧。”
“本侯若有子嗣,又该如何?”
天下百州,百条龙脉。
每条龙脉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圣州龙脉扶持司马家,准备趁势而起。
白夜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原来侯爷在考校我!
他神色振奋起来,坚定地答道:
“自然是由朝廷选拔官员,治理地方,而不是以一家之私,侵吞天下。”
楚无疆笑道:
“那先生就是提倡流官制度。”
“但流官制度的危害,先生可曾知晓?”
白夜点头道:
“流官更容易惟上是从,不顾地方死活。”
“但至少比各地的封王要好一些。”
“官员有害,可以随时更换,封王有害,难道能直接撤销吗?”
“臣下以为,现在不是流官太多,而是流官太少。”
“宗门,世家,封王比比皆是,朝廷真正动用的力量,十不存一。”
“至于侯爷的子嗣,多予钱货,少予封地和管理。”
地方豪强若是强大了,就会像个独立王国,为害一方。
反过来讲的话,中央过于强势的话,也容易执行一些不顾地方死活的政策。
举个例子,若朝廷要让龙州改稻为桑,废除粮食种植,对于柳知府来说,他会坚定地执行朝廷的政策。
毕竟龙州死人,关他一个柳州人何事?
流官坏就坏在这一点,好就好在这一点。
由于流官是外地人,好处就是更容易执行朝廷的命令,保证中央的权威。
同样的,朝廷要撤换不合格的流官,更加容易,不会像地方豪强那样尾大不掉,难以遏制。
至于坏处的话,他们为了官帽子,往往不惜一切代价。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本侯知之矣。”
“先生赞同少用【封建】,多用【郡县】。”
“这样一来,就要多用科举官,儒门就会大兴。”
“可是地方全面削弱,一旦外敌入侵,中央瓦解,如之奈何?”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历代对于【封建】与【郡县】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唐朝的士人深知藩镇危害,以柳宗元的《封建论》为代表,批判了封建制,赞扬了郡县制。
但宋朝时,朱熹则认为地方太弱,遇到外敌入侵时,地方失去反抗能力,一旦中央瓦解,就容易一起完蛋。
朱熹的预言在宋朝与明朝都得到验证,两度亡天下。
所以明清之际,再度掀起【封建】与【郡县】的争论。
当然是不是【郡县制】的完善导致亡天下,有待于商榷,只是那时的士人是这样看的而已。
天命王朝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制,不是完整的郡县制,有点像汉朝【封建】与【郡县】并立的局面。
有官僚,有封王,有军事贵族等等。
面对地方豪强林立的局面,白夜自然主张削弱封建,提升郡县,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更接近柳宗元的《封建论》。
目前士林的主要观念是封建制坏,郡县制好。
这样一来的话,科举官能分到资源也会更多。
楚无疆熟读史书,他看懂了白夜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朱熹之问。
天命王朝面临邪魔入侵的压力,若地方削弱太过,一旦人族邪魔大战,就只能靠中央了。
中央一瓦解,那就彻底完蛋了。
白夜无愧于龙门子弟,他补充道:
“侯爷,这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子。”
“地方做大要削,中央失控要管,总会有一个平衡点。”
“科举选拔文官,会造成力量失衡,那在考核上,就该尽量扩大考核范围,不使一家做大。”
“臣下并非儒门子弟,传承自纵横家的道统,不使儒门专美于前。”
“圣人自有制度,霸王道杂用之。”
楚无疆颔首点头。
【这黑晨思路还挺清晰的,是个实用主义者。】
【有这样本事的人,不太像是间谍。】
正如楚无疆的前世,科举制度自然是伟大的发明,比起选拔考试来说,依靠血统传承官员,明显更加糟糕。
但科举制度发展后,只靠经书来衡量能力,于是又产生新的问题。
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方案,楚无疆也不可能一次性跨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路要一步步地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楚无疆这才露出笑容道:
“黑晨先生言之有理。”
“只是帝室虽衰,天命未改,不可与争锋。”
“楚家世受国恩,当待天命变化。”
白夜明白自己过关了,他露出惊喜的笑容:
“多谢侯爷的信任。”
楚无疆笑了笑说道:
“谁家安排死士,能把学问做到这份上,那本侯也认了。”
白夜对于治国的研究,基本上到了国家要用什么政治制度,哪些策略会造成什么副作用等等,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说宰辅之才,将来执政一方,也不担心他搞得太差。
至于施政能力,可以进行训练。
白夜连忙解释道:
“臣下只是偶有一得罢了。”
“自古读史,便是为了总结兴衰盛亡之理。”
“只是兴亡难测,唯尽力而已。”
楚无疆笑道:
“说得很好。”
“先生能有这份敬畏之心,本侯十分满意。”
比如楚无疆的前世,封建与郡县贯穿始终,时常反复,郡县制度真正大成,要到宋朝,是以抑制武人为代价的产物。
可是宋朝,明朝又接连亡天下,让士人不得不痛苦地思索,全面的郡县制是不是会导致地方衰弱,中央崩盘后,敌人直接长驱直入。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幽默感。
你所反思的,你所总结的,也未必是对的,历史总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让你摔一个大跟斗。
白夜沉稳地说道:
“多谢侯爷夸奖。”
“臣下愿追随侯爷,成就伟业。”
楚无疆点头道:
“既然如此,本侯问你。”
“你想做辅臣,还是谋臣?”
“若你做辅臣,楚家打算对外移民,开拓海外,需要有人执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