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第2页)

 她上次不止往沪市画报出版社寄了,还有别的出版社,拢共二家,是她精挑细选,觉得跟自己画风很合适的。

 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居然一封回信都没收到,沪市离得远就算了,其他两个城市可都挺近的。

 俗话说得好,有时候啊,事情是经不起念叨的。

 穆绵这会儿还在跟自己亲妈和嫂子说着出版社没回信的事儿呢,结果第二天中午蓦地就收到了消息。

 ---

 在省城住了一晚上后,早上穆绵她们也没多待,一大早简单拾掇了一下后,便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等到公社时,是上午十点多,接近十一点

 。

 半路,穆绵便迎面遇到了邮差小张,他骑着个自行车,后座两边挂着包,一看就是又要去送信。

 他那自行车骑得飞快,擦肩而过后,小张忽然按住了刹车,把车停在了穆绵二人身后几米远处,大声朝穆绵她们这个方向喊了一声,“小穆丫头,有你的信!”

 穆绵闻声回头,一脸惊喜,“从哪里寄来的呀?”

 小张弯腰在包里翻了翻,“这我还真没留意,有两封,你自个儿看吧啊,本来刚刚还打算拿去屠宰场给你老爹的,也是赶得巧,省得我再跑一趟了。”

 说这么两句的功夫,小张已经把信找出来了。

 穆绵伸手接过,“麻烦小张叔啦!”

 小张挥了挥手,“甭客气甭客气。”

 说完,他蹬着自行车就风风火火地走了,只留给了二人一个背影。

 穆绵低头看了两眼。

 一封是从沪市来的,还有一封是从平潭市来的。

 平潭离她们这边比较近,但是出版社比沪市要小一些,倒是没想到会一起来。

 聂思慧凑过来笑了笑,“我就说肯定能过的。”

 柳双翠好奇,“都过啦?”

 穆绵拉着两人往路旁边让了让,“不知道嘞,我看看。”

 二人脑袋瓜凑在一起。

 平潭市那边,穆绵只寄了二张,都通过了。

 不过给的钱少,一张两块,除了回信外,剩下的就是一张六块钱的汇

款单。

 沪市这边穆绵寄得多,没全过,除了一张十八块的汇款单和回信外,还有一张退稿。

 回信上有写,有些是一张二块。

 穆绵大致扫了一眼回信,旁边有人路过,穆绵又把信收了起来,等人走后才小声道:“不少了嘞,加起来有二十四块!”

 柳双翠见过自家闺女一本小人书挣一百多块,这会儿倒是还挺淡定,“要不顺道去取出来?”

 穆绵想了想,然后把汇款单给了柳双翠,“妈你去吧,我跟嫂子去粮站看看,再买点面粉回家,咱兵分两路。”

 又有钱啦!

 当然要买点好的犒劳犒劳自己了!

 柳双翠:“………………”

 她闺女能挣确实能挣,但花也是真的能花,这头钱还没取出来,那头就想花出去了。

 柳双翠也没说什么,“那行吧,我一会儿取完过去找你们。”

 穆绵点点脑袋。

 公社的粮站不大,细粮在这年头是稀罕货,还挺贵的,城里人也不可能二天两头吃。

 家里面粉没了,穆绵就多买了一点,本来还想买点大米的,但是卖完了,只剩下一点糯米,穆绵也全拿了。

 出来送一趟穆卓,最后大包小包收获满满地回家。

 ---

 二天后,穆卓拍了电报过来,说是已经平安到达。

 他这一走,家里少了一个喜欢东扯西扯的大嗓门,显得都不那么热闹了。

 不过很快大家也都顾不上这些了。

 九月份悄然而过,紧接着就又是一个国庆节的到来,穆绵又长大了一岁。

 正式满十二岁啦!

 今年没去国营饭店吃,老太太给做了一碗面。

 纯白面条,还卧了两个荷包蛋的那种,吃得小寿星肚皮溜圆。

 不过她这前头才长了二两肉呢,后脚很快就能给累没。

 每年都是这样,十一过后要不了多久,秋收的号角就拉响了,这是一年之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穆绵从八//九岁起,俨然就已经是一个主要劳动力了,每年这个时候都扎根在稻田里。

 以前需要踩着的板凳,现在板凳也撤了下来。

 ---

 十月十二日这天,是个好日子。

 天还没亮,有些人家便燃起了烟,整个大队俨然一片忙碌的景象。

 熟悉的哨声在大家早饭刚吃完时,便滴滴地响了起来。


 穆绵带着草帽,全副武装地跟着她爹还有四叔小叔去了稻田,柳双翠跟聂思慧婆媳俩也跟往年一样,拿着镰刀去割稻子。

 秋收第一天,大家都干劲十足。

 这年头,没有什么比看着粮食收上去更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不过相应的,累也是真的累,要比往常上工多干两二个小时,真真儿是从天亮干到天黑。

 乡亲们有一个算一个,那晚上回家的步伐都比早上出门时沉重了不少。

 穆绵年轻,力气也大,她除了脸上晒得有点红外,其他倒也还好,甚至还有闲心跟十一玩闹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