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复苏与召唤(第2页)

 紧接着,心神一动,轮回点瞬间注入轮回池之中。

 下一刻,随着轮回池翻滚,三道身影缓缓的从轮回池之中漫步而出。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出唐宋八大家之苏洵。”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出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出唐宋八大家之苏辙。”

 “嗯?三苏?”陈丰一愣,随即惊讶的看向苏洵三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称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

 27岁又开始读书,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

 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着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并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

 仁宗嘉佑元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

 嘉佑五年,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卷。

 治平三年,苏洵卒。

 苏洵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

 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佑二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嘉佑六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