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读书人的事,那能叫抄吗?(第2页)

 别的不说,他自己都是个旱鸭子。

 就算曹操当真让他来做这差事,他也没这胆子敢答应下来。

 正在这时,曹操双眼一亮,显然是反应了过来苏泽的用意。

 “子渊你的意思是……以蔡瑁、张允等人为将?”

 “如此一来,便可打消荆襄众人的担忧!”

 “丞相英明。”

 苏泽一拱手,显然早就做好了计划。

 虽然蔡瑁的为人他有几分看不上,可对方的能力却也不能否认,起码在水战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何况蔡氏在荆州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安抚住蔡瑁便不必担忧荆州生变。

 至于曹操早已是喜笑颜开,心中的阴霾尽去,此时也有闲心来看看苏泽所书的三封招贤令了。

 论起谋略,他自以为或许不如苏泽,可这散文诗歌,他曹操绝对可称当代大家。

 抱着如此想法,曹操移目到《求贤令》上。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负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

 越看曹操便越是脸红,到最后有些心虚的低下头。

 什么狗屁大家,单从这几篇求贤令来看,对方的文学素养绝不下于他,甚至还犹有过之!

 “此三篇求贤令皆是属下以丞相之名而着,以便丞相颁发。”

 “若有何斧正之处,丞相尽管操刀。”

 苏泽面不红心不跳的开口,压根没有半点不好意思。

 读书人的事,那能叫做抄吗?

 虽然主人公现在就在他面前,可这三封求贤令最快的也还得要数年才能面世,他先一步发表出来,那也是在促进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