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承明枫渡清江

第423章 南京勋贵认怂,嘉靖太强势!(第2页)

 

徐鹏举道:“陛下谕旨说的很明白,这个时候选择自缢,拒绝配合,也是对抗军户改革的新政!何况,现在连北方的俺答都不能拿陛下怎么样,你们还能怎么样都消停些吧!如今天下,天子独治也难以避免,百官只能服从,不能质疑,否则必死无疑!”

 

这些勋贵们听后就没再说什么。

 

他们终究还是不敢造反。

 

毕竟,他们连阻挡一股来南京的倭寇都显得很难,哪里还能起兵靖难。

 

而且,他们接下来也只能老老实实地配合清军御史和试御史的军改。

 

朱厚熜也因此没有收到南京的反应。

 

当然,他也还没有收到俺答再次大举入寇的消息。

 

这主要是因为俺答上次损失也不轻,也需要养精蓄锐。

 

毕竟他的鞑靼内部也有不少对他虎视眈眈的部族,他得在这个时候防着其他鞑靼部族趁机来吞并他的部族。

 

所以,他不但没有在这个时候选择寇边,而是选择向更北的地方迁徙,为的就是避免被别的部族吞并。

 

因为南边,即靠近大明长城边墙的地方,聚居的部族更多,他刚损失不少青壮,得避免在这个时候,被别的部族盯上。

 

朱厚熜最近,倒是先收到了频繁为之前被革职闲住相关言官说情、希望赦免一些犯官,起复其为官的奏疏。

 

这让朱厚熜意识到,这是有犯事官员不甘失去权力,想东山再起。而且,这还是吏部尚书变成李承勋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朱厚熜由此也意识到这是杨一清的意思。

 

因为李承勋是杨一清的人。

 

这个时候,突然有这么多官员开始上奏疏,请求朝廷起复一些犯官,无疑是杨一清在自己的人做了吏部尚书后,想趁机捞一笔钱,同时也修补一下与护礼守旧派官员的关系。

 

因为被革职闲住的官僚大部分都是护礼守旧派,即昔日杨廷和一党。

 

他们损失太惨了。

 

不少人甚至已经发现自己门生都做到三品了。

 

可他们自己却连个上本进言、签发公事的权力都没有。

 

所以,杨一清现在这样做,自然是在有意修补与护礼守旧派的关系。

 

目的嘛。

 

朱厚熜觉得可能有公也有私。

 

公的方面,自然是想更好做事。

 

私的方面,自然是想让自己的人多多的,这样也就更好压制更加激进的张璁、桂萼这些人。

 

而这些官员奏请赦免起用一些犯官的理由,则是眼下候选官员数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