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13章


 9月15日,英军第一次使用坦克,mark i坦克。而英国研究坦克最初的目的,仅仅是破坏敌人的铁丝网。很多人不知道,铁丝网才是一战最可怕的一种武器。 

 最初,铁丝网仅仅是用于拦住牲畜的一种农业用品,是英国农场主的发明。当时英国的牧场有限,都属于农场主个人。 

 为了防止别人的牲口进入自家的草场,有些农场主开始使用铁丝阻拦。 

 奶牛身躯强壮,一两根铁丝不容易拦住,就逐步变为带刺的多层铁丝网。 

 这些铁丝网连奶牛都可以拦阻,更别说人了。 

 很快,各国发现铁丝网的军事作用。 

 在没有工具情况下,普通士兵是无法快速通过多层铁丝网的。 

 而铁丝网造价低廉,部署迅速,坚固且有弹性,即便是炮弹炸中也不容易被破坏。 

 铁丝网可以最大程度减慢步兵突击的速度,让己方重机枪和火炮发挥威力。 

 而在重机枪的交叉扫射下,行动迟缓的步兵,即便有千军万马也无法突破,只是成批的被杀戮。 

 而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工兵,破坏铁丝网并不容易。 

 尤其是铁丝网往往处于敌人火力范围内,附近还有大量地雷,工兵的行动也很困难。 

 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意外的发现重型车辆,能够有效的碾压铁丝网。 

 轮式车辆难以在野外进行碾压,那么类似于农业拖拉机的履带式车辆,就是唯一的选择。 

 自然,为了必要的自卫,这些履带式车辆被安装了火炮和机枪,还要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 

 如果坦克不能抵抗枪弹和手榴弹破片,也就没用了,所以它有一定的装甲。 

 索姆河战役参战的坦克,同今天的坦克有着本质的区别。 

 mark i坦克是一种步兵坦克,也就是掩护部队的移动陆地巡洋舰,主要作用是破坏铁丝网。 

 此次参战的坦克只有49辆,其中还有大量坦克因机械故障和道路问题而瘫痪。 

 最终参战的只有18辆,仍然配合步兵推进了5公里。 

 mark i坦克非常原始,没有独立悬挂系统,极为颠簸且高热,坦克兵经常呕吐甚至热晕过去。 

 坦克机动性很烂,只能在相对平坦地形使用。 

 它的火炮和机枪没有精确度可言,只能胡乱射击,或者近距离炮击。 

 虽然marki坦克很落后,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体会到坦克这种武器真正威力的,却是德国人。 

 蒙古大军为什么可以所向披靡,无人能敌?这并不是说蒙古骑兵,比其他国家的骑兵战斗力要强多少。 

 世界上很多骑兵的战斗力,并不弱于蒙古骑兵。 

 如中亚的突厥骑兵,他们战斗经验更为丰富,装备也更好,作战意志也非常顽强。 

 而蒙古骑兵是最早的高机动作战军团,将骑兵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就是机动性。 

 在后来的朝鲜战争,志愿军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最初志愿军对美械军队的认识不够深,认为只是将火炮当做机关枪用,火力强大而已。 

 在李奇微使用了磁性战术以后,志愿军才知道美械军队真正的优势,在于机动性。 

 遇到志愿军全面进攻,美军就利用机动性的优势在白天疯狂撤退,同时利用空军轰炸扫射,以迟滞志愿军的追击速度。 

 到了晚上,他们将坦克火炮围成圈建立防线,抵抗志愿军的进攻。 

 而志愿军的行军速度再快,也跑不过车轮和履带。 

 千辛万苦追上美军后,志愿军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的夜间攻击时间,随后天就亮了。 

 美军只要顶住几个小时,就可以继续利用机动性优势后撤。 

 这样连续撤退一周后,志愿军的补给断绝,无法继续追击,只能后撤。 

 此时美军发动攻击,志愿军就很容易陷入极大的被动中。 

 而德国人,很快领悟了所谓装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 

 在二战一系列的闪电战中,德军使用装甲兵独立作战,进行两翼合围的大机动包抄。 

 在德军的冲击下,不能适应闪电战的敌人,往往遭受毁灭性的失败。 

 在这种作战模式下,德军伤亡却不是很大。 

 二战中德国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加上猪队友意大利,要面对英国、法国和苏联三个大国。 

 英法苏的实力,大约是德意的2.5倍。 

 仅仅法兰西战役中,英法联军实力

总和,就是德军的2倍。 

 当时德国最高统帅部,不认为德国可能会击败法国。 

 他们认为一旦开战,战争还是沦为一战的对峙战,德国最后惨败。 

 希大爷却采用了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方案,使用装甲部队为突破力量,一举从阿登山区冲出。 

 而如果仅仅是德国步兵突破了阿登山区,英法两军只要及时回防,同时设定临时防线挡住,还是能够挽回败局的。 

 德国突破阿登山区以后,立即依靠装甲先锋的机动性优势,连续冲击,根本不给英法联军重新调整的时间。 

 德国装甲部队前进速度,竟然高于法军逃窜的速度。 

 当时古德里安回忆,他们沿着公路俘虏了大量法军士兵。 

 古德里安只是对他们说:丢下你们的武器,就可以走了,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 

 随着凡尔登战役结束,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丑国正式与德国断交。 

 3月初,齐默尔邮件门曝光,引得世界轰动。 

 早在战争刚一开打,丑国公开宣称严守中立地位。 

 当时力主丑国中立及和平解决争端的丑国统领乌德罗·威尔逊甚至还以“远离欧洲战场”为竞选口号,赢得了1916年的统领连任。 

 而这时欧洲的战争已经如火如荼地打了两年了。 

 一战前,丑国负债累累,综合实力在列强中不算突出。 

 战争爆发带来了巨大的物资需求,身处中立地位让丑国和交战的双方都能大做生意,这极大促进了丑国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大宗货物航运出口和资本借贷输出等诸多行业欣欣向荣。 

 一战后丑国的gdp翻了一番。 

 可见,隔岸观火既是丑国选民的选择,也是国家经济利益的选择。 

 无限制潜艇战中被德国击沉的商船,拍自德国潜艇的潜望镜但无论传统渊源还是相近的价值观念,令丑国和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的关系更为紧密,丑国的物资和钱财也自然地更多流向了英国和法国。 

 到战争末期,英法除动用大量黄金储备购买军火和粮食、日用品外,还欠债100多亿美金(欠债直至2014年才还清)。 

 这种情形多少让丑国的“中立”地位显得不合时宜,倘若协约国在战争中败落,还能指望英法偿还债务? 

 一旦战争进入到最后的僵持阶段,如果出现只需要一根稻草就能压死某个骆驼的情形,丑国理应不会放过这样以小搏大的机会。 

 对英国来说,一方面确实战争需要,另一方面为能更好“绑架”丑国,不惜使劲向丑国借贷购买军火物资。 

 对德国来说,即使丑国拉偏架,以中立国的身份不断资助敌国,也不得不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力求阻止丑国亲自披挂上阵,为此德国无论军事力量还是外交部门,都把不激怒丑国当成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