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15章(第2页)

 结果德军在士兵伤亡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在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都缺乏经验,没有经过训练。 

 阿拉斯之战对德国士兵的士气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军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成功抵挡住了盟军的进攻,德国士兵对他们在西线保卫阵地的能力充满信心。 

 然而,阿拉斯战役是德军的一次重大挫折,它削弱了德国士兵的信心。 

 德军遭受的大量伤亡也对士兵产生了士气低落的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斗中失去了朋友和战友。 

 阿拉斯之战也对德军的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战役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进行的,因此,德军不得不挪用大量资源和人力来保卫他们的阵地。 

 这场战役还导致了设备和物资的重大损失,这给德军的资源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 

 阿拉斯战役也对德国最高统帅部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高统帅部一直对德军抵御盟军的能力充满信心,他们低估了盟军的实力。 

 阿拉斯之战对德国最高统帅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警钟,它促使他们重新评估他们的战争战略。 

 阿拉斯之战还突出了德军战术和技术的局限性。 

 德军在开发新的战术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机枪和毒气,但阿拉斯之战表明,这些战术和技术不足以对抗盟军的实力。 

 两个月后,毛熊应英法邀请,发起克伦斯基攻势。 

 前不久,二月事件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因他的兄弟拒绝继承皇位,统治毛熊数百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 

 隔命带来的冲击影响到毛熊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陷入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中,军队尤甚。 

 在参加一战前,毛熊军队曾被敬称为“蒸汽压路机”,但经过三年多的血腥厮杀,这台“蒸汽压路机”已破损不堪。 

 构成毛熊步兵主体的是庄稼汉,其中许多人已不想再打仗。 

 二月隔命前,累计“开小差”的士兵已达百万以上;隔命后,更有声音不断告诉士兵:“放下武器吧,是回家去的时候了。” 

 前线部队的士气十分低落。 

 临时政府二统领兼陆海军部部长亚历山大·克伦斯基要到前线去鼓舞大众的士气,促使毛熊军队保持原有战斗力。 

 此人是毛熊社会隔命党人,奉行资本主义政策,认为毛熊应该同英法等共进退。 

 克伦斯基于5月到达波多尔斯克,同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将军会面。 

 令克伦斯基吃惊的是,前线的情况远不是他想象的样子,这里几乎听不到什么枪炮声。 

 更夸张的是,许多战壕里甚至空无一人,偶然碰上的士兵要么三两成群交头接耳地讨论当晚的政治集会,要么就是朝他抱怨食物配给总是达不到定量。 

 几天下来,克伦斯基告诉布鲁西洛夫,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军官适合带兵打仗。 

 克伦斯基被人
 

称为“具有杰出口才的律师”,擅长演讲。 

 他积极参与到军队的政治集会中,不断地发表演说。 

 他号召士兵们继续战斗,夺回被外敌侵占的神圣领土。 

 他的口才开始赢得士兵们的好感,当他喊出“我无法提供一顿大餐,但能让你光荣赴死”的华丽口号后,得到满堂喝彩。 

 列宁曾送克伦斯基一个绰号:“小拿破仑”。 

 在初步提升部队的士气后,“小拿破仑”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谋划发动一场主动进攻,不在于能攻取多少土地,为的是提振低谷中的俄军士气,使其能够正常运转。 

 布鲁西洛夫表示赞同,因为二统领的到访虽然给战士们打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其效果“犹如被蚊虫叮咬的肿包一般迅速消退”。 

 三天的前线之行结束时,克伦斯基与布鲁西洛夫经一番长谈后达成共识,最迟于7月发起攻势,以一场胜利来维系士气。 

 他们判断,一旦枪声响起,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们会立刻回到战场上,同仇敌忾,把政治集会抛诸脑后。 

 两人立即分头准备,克伦斯基负责政治方面,布鲁西洛夫负责军事方面。 

 分手之前,克伦斯基就地任命布鲁西洛夫为新的陆军总参谋长。 

 回到彼得格勒的克伦斯基在首都的空气中嗅到了不同的味道,布尔什维克坚决主张立即退出战争,有的社会隔命党人已开始寻求同德国人的直接接触。 

 克伦斯基高调主张继续战斗,他提醒大家注意“毛熊在协约国同盟中所承担的义务”。 

 凭借刚从前线归来的特殊经历,他强调说,敌人已经非常脆弱,如奥匈军队中的多支斯拉夫部队已军心涣散,波兰兵团已拒绝战斗。 

 “小拿破仑”的努力再次得到回报,在1917年6月15日的国家杜马大会上,他的进攻提议成功通过。 

 布鲁西洛夫制定了初步计划,打算在1917年7月1日实施进攻。 

 此人是一个将才,因领导1916年的布鲁西洛夫攻势而被认为是俄军中少数几个真正有能力的将领之一。 

 在那场以他名字命名的攻势中,布鲁西洛夫出敌不意,果敢进击,充分展现了军事才华。 

 但这一次,这位新任总参谋长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部队。 

 他认为自己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斗志不足,不堪一战。 

 但是在6月11日的一场高级军事会议后,他发现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似乎更不可靠:有的集团军缺编数万人,有的集团军一举一动都听从于士兵委员会; 

 无论新的攻势前景如何诱人,士兵们都不情愿参与其中。 

 最终,布鲁西洛夫意识到,实施这场进攻只能依靠西南方面军。 

 既然战役方向定在西南前线,布鲁西洛夫把夺取加利西亚重镇伦贝格作为阶段性目标,这里是维系奥匈军队与德军的交通、联络中枢。 

 攻势力求对加利西亚的奥匈军队造成尽可能大的杀伤,若有可能,则尽量迫其退出战争。 

 西南方面军将在长约200公里的战线上同时伸出3支矛头:北翼的第11集团军攻击奥匈第2集团军,南翼的第8集团军攻击奥匈第3和第7集团军的结合部,居中的第7集团军攻击奥匈第2集团军北侧的德军南方集团军,以牵制其无法南下援助奥匈。 

 俄军总兵力计40个步兵师和8个骑兵师,敌人军队估计有2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俄军显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 

 由于西南方面军北面的两个方面军不愿投入作战,布鲁西洛夫无法在主攻方向之外发动牵制性进攻,只能在加里西亚做单一性突破。 

 此外,虽然“开小差”的现象在克伦斯基造访前线后有所减少,但此前的兵员流失已使各部队战斗力普遍缩水一半甚至三
 

分之二,使得布鲁西洛夫缺乏足够的预备队。 

 这意味着即使这场攻势能获得成功,他也没有力量做进一步拓展。 

 另一项困难在于军官。 

 由于此前克伦斯基曾表达对大部分军官的不满,布鲁西洛夫替换了一大批“不胜任者”。 

 当这轮“清洗”由集团军到军和师,一级级向下贯彻时,引起了军官们的极大抵触。 

 他们把撤换行动视作对整个军官团的威胁,许多军官变相罢工,有人声称体弱多病,有人声称年迈体衰,有人则不告而别。 

 结果,许多临时军官在最后时刻走马上任,有的完全没有带兵经验,有的则是士兵从自己人中推举产生的。 

 尽管如此,布鲁西洛夫仍然认为他的部队已经做好准备,而且比“战争中的任何时候准备得都要好”。 

 他的这份乐观,主要来自物资方面。 

 敦促毛熊留在战争中的盟友们在看到克伦斯基的“诚意”后纷纷送来军需品,武器、弹药、被服、食物、药品的丰富程度前所未有。 

 1917年6月27日,陆军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布鲁西洛夫宣称,俄军已经完全做好准备。 

 在俄军酝酿攻势的同时,其当面之敌,尤其是德军并非浑然不觉。相反,俄军的异常早就在德军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