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贵族月下喝鸡汤

第218章(第2页)

 1917年底,德国缺的不是军火,而是人。 

 军火方面,在1918年3月,德国还有2840车皮的军火储备,即使到了当年10月份,军火储备依然还有1632车皮。 

 此外,德国基本维持着每月生产3000门大炮的目标;步枪和机枪的月生产数量也可以维持在75000支和3000挺的水平,完全够用了。 

 但是人力的问题,则像影子一样困扰着德国。 

 1917年底,ohL(oberste heeresleitung,最高陆军统帅部)估计每个月需要15万补充兵来维持战线完整(包括新兵,伤愈兵等),但实际上后备军只能提供6万人。 

 要变出更多的士兵,德国还有2个选项: 

 1.扩大动员,将215万军工产业工人里的近109万适合服役的人征召入伍,但这需要强制妇女来顶替这部分工人工作,这种前所未有的总体战方案, ohL不敢主动提,因为执行后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难以预料; 

 2.提前征召即将年满18岁的青年入伍,但这部分人口只有63.7万,还需要训练,怎么都得18年下半年才能上前线,同时这点人也远远不够支撑战争(那时候德国还没后来这么疯狂,对于全面动员,征召少年兵这种举动,还没人敢执行)。 

 既然短时间变不出更多的人,就只能东拆西借了。 

 首先,在法国人1917年4月发动“尼维尔攻势”后,德军一个多月内伤亡了16万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更惨,伤亡了34万人),德国人实在撑不住这么持续流血了,于是在西线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撤退(“阿布雷希”行动 operation Alberich),将部队向后撤退到了已经修建好的“兴登堡”防线上,由此将防线拉直,节约了14个师的兵力。 

 接着,趁着毛熊人被打垮,德国人开始从东线抽调大量的部队前往西线。 

 从1917年11月1号起,4个月内,德国人从东线调了48个师,南线调了8个师,部署到西线。 

 到1918年3月初,德国在西线已经拥有了192个师,356万人,对抗对面的178个师,约380万人的协约国部队,这么多年,德国头一次拥有了和协约国差不多的实力。 

 但在西线,最大的变量不在德国自己,而在丑国。 

 从1917年4月份参战开始,丑国人就开始了逐次的动员。 

 5月份时,美军在欧洲只有1308人,到了年底,数量就增长到18.3万人,到了1918年3月份,这个数字继续增长到32.9万人。 

 估计一下,到1918年年底,美军在欧洲数量将会超过150万(实际上,最后超过了200万),到时候,美军用人海都能把德国人“淹死”了。 

 所以此时此刻,是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继续打下去争取全面胜利,还是尝试外交途径议和,是个要命的问题。 

 德国人想议和么?想又不想。 

 这种混乱撕裂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德国整个政治军事体系的方方面面。 

 首先,文官集团对于一个体面的和谈是双手赞成的,因为他们意识到,随着丑国的参战,在西方争取所谓的全面胜利的机会已经不存在。 

 在倒霉的齐默尔曼先生因为之前电报事件于1917年8月6日辞职后,理查德.库尔曼接任了帝国外交大臣的职位。 

 他立刻开始着手推进和谈事宜。德国的文官集团认为,东线已占领的大片土地肯定是都要保住的,而西线,比利时和阿尔萨斯-洛林,至少得保住一个。 

 库尔曼认为,英国是支持法国继续作战的绝对力量,一旦英国退出战争,法国肯定打不下去,没了英法,丑国也就没必要掺和进来了。 

 而英国最关心比利时的利益,于是在他的劝说下,威廉二世勉强同意一旦签订和平协议后,德国将从比利时完全撤军,并保证比利时的领土完整。 

 拿到威廉二世的保证后,他立刻通过中立的西班牙向英国政府伸出橄榄枝。英国政府对此自然欢欣鼓舞。 

 但不巧的是,他们解到,德国在比利时占领区的总督兰肯男爵也开始接触法国方面,他承诺一旦停战,德国将让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分领土(其实兰肯撒谎了,他对法国人的允诺,已经远远超过德国政府对他的授权了),但对比利时,暂时不予定夺。 

 于是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紧急碰头磋商了一下,大家发现德国佬太坏了,竟然两头下注,分化英法关系,而且毛熊代表也强烈抗议英法出让毛熊利益为自己争取福利(这不是英法一贯的作风么?)。 

 经过激烈商讨,10月6日,英法联合照会德国外交部门,声明可以和谈,但绝不单独和德国议和,且不会出卖自己盟友的利益(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东线的土地都得吐出来)。 

 因为库尔曼的提议是只针对英国的,这份照会实际上意味着库尔曼方案的破产。 

 而且对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安排,已经有些消息散播到了德国,立刻引发了民众的抗议。 

 迫不得已,库尔曼不得不公开宣布,“今后的和谈绝不会涉及到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下,兰肯男爵也法谈了,外交和谈的大门就此关闭。 

 那么,武官集团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这会儿正忙着呢,忙着夺权! 

 从1916年保罗.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进驻ohL开始,ohL就开始全面掌控国家经济机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联合领导了德国在1914-1916年东线的大范围胜利,变成了皇帝面前炙手可热的的战争英雄)。 

 因为所有的和战争直接相关的生产任务是从ohL发布的,那么ohL就一脚踢开政府和国会,直接向各个工厂下达生产任务。 

 政府一开始还可以干涉民用部门的生产,但是问题是经济已经战时化,民用部门大量的人力和资源都被调配去生产武器弹药,所以政府的命令相当于一纸空文。ohL还颁布了各色临时法令(不需要国会批准),包括要求国内成年男性强制义务劳动,强制无薪加班等(太可怕了,9-9-6都不算什么,7-11才是王道)。 

 政府和议会在对抗ohL方面愈发显得无力,没办法,谁让人家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是大名人呢,社会影响力巨大,连皇帝威廉二世很多时候都要听这二位的安排。 

 ohL的头头们在逐步掌握国家的实权后,开始提出自己的议和主张,简单讲,就是“我吃下去的,一点都不能吐出来”,鲁登道夫更是不断宣扬,必须要控制比利时的海岸线(即完全或者大部吞并比利时),以断绝英国今后再干涉欧洲的桥头堡。 

 可鲁登道夫等人没有意识到,英国之所以参战,就是因为德国践踏了比利时的中立权,英国绝不会容忍德国吞并比利时; 

 而法国对于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诉求,已经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不收回这两个地区,法国政府肯定会倒台。 

 所以英法都不会同意ohL他们提出的议和方案。 

 果不其然,1917年11月,英法美陆续传来消息,均拒绝就比利时的任何归属问题进行讨论。 

 所以ohL决定必须要继续打下去,争取“全面胜利”。 

 但是要继续打仗,还是需要皇帝及政府的支持。 

 威廉二世一直没什么主见,这不是大问题。 

 但是政府那帮文官看着就头疼,所以在兴登堡的大力支持下,鲁登道夫决定踢掉帝国宰相特奥巴登.霍尔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