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中世纪”一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后期,当时的意大利学者把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与他们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这段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世纪的定义,仅适用于欧洲,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缺乏强权统治,导致割据势力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得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人们生活在无限的痛苦之中,看不到任何希望。因此,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
一切古代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传说联系在一起。根据传说,早在公元前753年,第一座罗马城修建于亚平宁半岛。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小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的政权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构成,实行三权分立。其中,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会议由男性贵族和男性平民构成。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之后建立元首制,开启了罗马帝国时代。
从屋大维开始,罗马帝国频繁对外作战,扩展疆土。到了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已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总面积达590万平方公里。
依靠武力扩张的罗马帝国,其统治下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民心涣散,导致帝国在辽阔疆域内难以实行有效的统治。
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因争夺皇位而爆发内战,导致整个国家的农业衰退、工商业萎缩、城市衰败、财政资源枯竭、民众生活普遍贫困。因此,贫民和奴隶不断爆发起义,使得国家的政治混乱,政府陷入瘫痪。
戴克里先成为罗马皇帝后,有感于帝国辽阔的疆域难以治理,于是创造了“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每部分设立皇帝和副皇帝各一人,相当于每个人统治帝国的四分之一。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做出的分割,帝国并未分裂。
然而,戴克里先的做法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无休止的边境战事和过度的征税,都在不断地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去世,临终前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由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西部则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掌管。从此,罗马帝国被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
就在罗马帝国在欧洲大肆扩张的同时,位于世界东方的大汉王朝正在和游牧民族匈奴连年征战。
公元91年,大汉王朝的军队最终打败匈奴。匈奴单于率领残部一路西迁,经过中亚地区以及南俄大草原,于公元380年左右到达了东欧地区。
匈奴人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日耳曼哥特人发生矛盾。虽然此时的匈奴人已不复当年在漠北的盛况,但是在哥特人面前,匈奴人是强大的存在。
匈奴人在欧洲站稳脚跟后,开始四处侵扰,迫使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日耳曼盎格鲁和撒克逊人、凯尔特人被迫迁徙至英伦三岛;日耳曼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被迫西迁,为了生存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在日耳曼人连年攻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日耳曼的各部族在西罗马帝国的故土上,先后建立了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苏维汇王国、勃艮第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
当时的欧洲,除了东罗马帝国外,没有一个国王敢于
称帝。随着民族之间的碰撞和思想的多元化,使得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中世纪。
在欧洲中世纪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权、领主和教会三方势力,一直纠缠不清。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之后在罗马帝国内部广泛传播。
起初,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持谨慎态度,因为这个宗教被视为异端和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至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兴起。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除了基督教外,还有罗马神话、希腊神话、犹太教以及东方宗教等。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取缔所有异教,立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之后,罗马教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下属机构,受皇帝的管辖。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瘟疫流行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导致人们的生命短暂而痛苦。面对悲惨的现实生活,罗马教会提供了拯救人类的承诺以及在天堂没有痛苦和苦难的永恒生活。
人们真诚地相信,天堂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辛苦劳动和贫穷,那里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他们会因为对教会的虔诚和忠诚而得到回报。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虽然日耳曼东哥特人统治了意大利,但罗马教会选择和他们保持距离,仍臣服于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
日耳曼人各部族在西罗马的遗土上建立了诸多王国,这些野蛮的国王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受传教士的影响,改信基督教,但信奉的是阿里乌教派而不是罗马天主教。
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皈依罗马天主教,他还要求贵族和臣民一起皈依。随后,西哥特国王、爱尔兰等纷纷皈依罗马天主教。
在日耳曼人的统治下,天主教不但是日耳曼王国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纽带,也是日耳曼国王和居住在王国内西罗马移民的纽带。
天主教作为罗马群体的代表,权力也原来越大。日耳曼国王不但承认这种权力,还授予天主教政治权力来管理西罗马遗民。
基督教的修道院也成为了日耳曼国王的重要机构,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统治,日耳曼国王和贵族建立了自己的皇家修道院,以补充自己的精神力量。
修道院成了文化、学术和经济的中心,欧洲的贵族开始更加频繁从事宗教事务,逐渐形成了拉丁古典学系。
公元8世纪后期,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通过大规模的杀戮来征服异教的撒克逊人,并强迫他们接受基督教。
查理曼大帝以基督教为纽带,凭借着雄才大略,使得西欧再一次统一。但好景不长,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又把帝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法国前身),中法兰克(很快消亡)以及东法兰克(德国前身)。分裂的欧洲再次陷入内斗,这给了北欧新的蛮族维京人大展宏图的好机会。
维京人,主要指的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人,他们信仰以奥丁、索尔为首的北欧众神。
公元8世纪末,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口的激增,土地难以为继。当时的国王不断加强集权,导致大批反对派贵族遭到打压,以及当时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太过诱人等多重原因的推动下,大批的维京人以“奥丁之名”杀向了欧洲。
公元793年,英格兰岛东北角的林迪斯法恩岛上,一座修道院突然遭到了维京人的劫掠。欧洲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居然有人会去劫掠神圣的上帝之所。
修道院大批的修道士,或被虐杀,或被抓做奴隶。维京人把修道院内的财物洗劫一空,扬长而去。从此,欧洲的中世纪进入了“维京时代”。
之后,维京人凭借着自己超越时代的航海技术,开启了“海盗式”的劫掠。由于维京人的战船航速快、载量大,吃水
浅,不但能在大海遨游,还能深入内河湖泊航行。他们依靠着在水路上的灵活性,以海岸线、湖泊为纽带,不断地劫掠法兰克、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等地。
在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掠夺之后,随着维京人的强大,他们认为西欧各国软弱可欺。于是,他们不但大幅提高了掠夺规模,还着手在一些地区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或者王国。
维京人占领了爱尔兰的港口后建立了都柏林,并实行了上百年的统治,今天爱尔兰大部分领土曾在维京人的掌控之下。如今的都柏林,也是今天爱尔兰的首都。
向波罗的海进军的维京人,在征服了斯拉夫人后,建立了基辅公国,后来发展为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
同时,维京人还在苏格兰群岛、格陵兰岛、冰岛乃至北美的纽芬兰岛,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维京人战事最激烈、经历最传奇的部分,还是发生在英格兰岛上。可以说,维京人海盗传奇的最高潮阶段,构成了英国的建国史。
公元978年,年仅12岁的埃塞尔雷德二世登上英格兰的王位。由于新君孱弱,维京人趁机对英格兰发动全面侵略,最终吞并了英格兰的全部领土。沦为傀儡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死后不久,维京人的领袖克努特取而代之,成为英格兰的国王。
维京人征服英格兰后,维京时代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克努特已经是丹麦、挪威以及英格兰三国的国王,并控制了苏格兰和瑞典的大部分地区,史称“北海帝国”。
克努特死后,经过一番的继承人争斗,英格兰的王位再次回到了埃塞尔雷德家族的手中,他的儿子忏悔者爱德华成为新一任英格兰国王。和他的父亲一样,忏悔者爱德华也是一个可怜的傀儡,实权掌握在权臣戈德温家族手中。
公元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病死,由于膝下无子,英格兰再次发生王位之争。出于保护英格兰本土利益的考虑,英格兰的贵族迅速将权臣戈德温家族的领袖哈罗德推上英格兰王位,声称是忏悔者爱德临终前所指定的继承人。
法兰克王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和他维京先辈一样能征善战,他曾在一次征伐中,救下了英格兰权臣戈德温家族的哈罗德。据说哈罗德为了报答威廉救命之恩,许诺在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拥立威廉登上英格兰王位。
挪威的贵族哈拉尔德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了挪威的王位,通过15年的血腥战争,最终坐稳了挪威的王位。由于维京人在英格兰权力中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哈拉尔德宣称其对英格兰的王位具有继承权。
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之后,知道王位并不稳固。北方的哈拉尔德虎视眈眈,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也集结号了庞大的舰队准备出征。
哈拉尔德率领约12000名维京人从北方侵入英格兰,哈罗德迅速组织军队从伦敦北上抵抗,双方在斯坦福桥附近进行了决战。
最终,哈拉尔德被一箭射穿喉咙。国王一死,维京人的军队开始逐溃败。哈罗德以英格兰国王的身份大胜维京人。从此,维京人再也没能组织起威胁英格兰王权的战争。
哈拉尔德作为这场战争中维京人的统帅,被称为“最后的维京人”。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维京时代的结束。
哈罗德还没从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回过味,仅仅两天后,诺曼底公爵维威廉率领军队渡过英吉利海峡,从英格兰南部登陆。
黑斯廷之战,威廉打败英格兰国王哈罗德,获得了英格兰王位。从此,人们称他为征服者威廉,英格兰进入了诺曼底王朝时代,从而奠定了现代英国的雏形。
维京时代,虽然军事上维京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宗教上却彻底被征服。从1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维京人皈依了基督教,他们曾经的众神信仰逐渐衰落,最终沦为神话传说。
维京人不再相信死后要去英灵殿,而是重新修建那些曾经被他们毁坏的教堂,开始为死后去天堂而努力祈祷。
维京人对欧洲的劫掠也开始停止,因为共同的信仰,维京人也成为了上帝的子民,逐渐融入了欧洲大家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教育体制的羸弱和缺乏,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不识字。参与宗教事务、具有读写能力的贵族自然就拥有了书籍的翻译权和解释权,尤其是《圣经》。
为了维护宗教事务的利益,便诞生了“教廷”这个组织机构。教廷的地位超脱于世俗的权力,王位和皇位都必须由上帝经过教皇之手交给国王和皇帝,以至于国王和皇帝都不得不遵从教廷的命令。
教廷也大力敛财,通过各种名目搜刮信徒们的财富。对于全民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来说,教皇的表态可以左右这个国家王位或者帝位的人选。因此,教皇会通过收受好处的多少,来决定授予谁王位或者帝位。
由于教廷疯狂搜刮民财,使得当时各国都贫弱不堪,偶有反抗者,都被教廷当做异端处理。
教廷在宗教统治上十分严格,严禁威胁其统治的异端思想存在,教廷开设的学校,以教授神学为主。
对于反对教廷统治的人,都会遭到教廷的严厉打击甚至迫害,伽利略、托勒密、哥白尼、布鲁诺等知名人物都遭到了审判和囚禁。
或许上帝是仁慈的,但侍奉上帝的人未必就仁慈。已经拥有至上权力的教皇,并不满足他获得的既得利益,他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东方,开始兴盛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他的目标。
从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中东地区。凭借着卓越的经商天赋,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东方的丝绸、瓷器以及香料等货物运往西方。通过商业贸易,阿拉伯帝国逐渐强大,之后一路向西扩张,占据了基督教起源的圣城耶路撒冷。
欧洲上下大为震惊,教皇以夺回失陷的耶路撒冷圣城的名义,号召欧洲各国派兵东征,消灭异端。
公元1096年,由天主教会势力、西欧封建主以及一些工商业主,组建的十字军正式诞生。在教皇和统治阶级的号召下,欧洲很多无封地的骑士纷纷加入十字军队伍。在解救圣地的旗帜和掠夺财富的诱惑下,携带着十字架的欧洲基督信徒们,开始了先后九次、长达200年的东征,史称“十字军东征”。
持续了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导致无数的士兵和百姓丧,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也没能实现。由于本着收复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侵占的土地的目的发动战争,但因各种原因而失败,使得教廷在欧洲的威信大为下降。
公元14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公元1347年至公元1353年,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席卷了整个欧洲,患者的死亡率100%,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西方学者认为,蒙古人的西征带来了黑死病。
大约公元1347年前后,往来于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之间的热内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之后,便蔓延到了热内亚与威尼斯。
公元1348年,疫情相继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之后的两年间,又陆续向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公元1351年,疫情传到了俄罗斯西北部。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治疗药物,只能采取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的蔓延。
这场瘟疫使得欧洲元气大伤,成为欧洲中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分水岭。大瘟疫引起了大饥荒,盗贼四起,罗马教廷的威信受到极度沉重的打击。
欧洲中世纪后期,执掌神权的教廷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随着新思想的产生,教廷的世俗
影响力愈发减弱。
随着英国新教的崛起,罗马教廷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曾经《教皇敕令》中的“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等规定,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看来,简直荒谬无比。
此时东方饱经风霜的东罗马帝国,还没有从十字军东征的梦魇中回过神来,虽然从拉丁帝国的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东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仅存巴尔干半岛的一小块地盘。然而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征服东罗马。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年轻苏丹,率领一支浩浩荡荡的水陆大军,仅用了53天的时间,就征服了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延续了1058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当索菲亚大教堂上的十字架换成清真穹顶时,欧洲中世纪的大幕也缓缓拉上。
之后,土耳其人凭借着他们从东方带来的火药,摧毁并征服了欧洲一座又一座坚固的城堡。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宣告欧洲的中世纪由此而结束。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始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终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换句话说,整个欧洲的中世纪历史就是一部罗马帝国的历史,欧洲文化政治的形成,和罗马帝国息息相关。
中世纪虽然是西方的历史,但并非和东方无关。正是因为东方的大汉王朝击败了匈奴,推动了西方欧洲的民族大迁徙,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正是因为东方宋朝的火药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人借此制造了火炮,消灭了东罗马帝国。所以说,欧洲中世纪历史的背后,浮动着东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