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山下一只猪

第133章 武则天的科举制(第3页)

 “如今借助其他朝代,你们可以以绝对实力碾压,将其消灭。”

 “但是在我那边的历史上,老杨你为了消灭世家门阀,虽然打残了,却也把大隋弄没了。”

 “老李的话,根本没有来得及表现,就被李世民弄成太上皇了。”

 “李世民虽然是一位难得的皇帝,但是面对世家门阀,也是无可奈何。”

 “李治倒是狠狠的打击了世家门阀。”

 “但真正把世家门阀铲除的还是武则天。”

 杨广惊讶的站了起来:“什么,竟然是她,一个女子皇帝,居然能铲除了世家门阀,我以为是李唐的其他人呢,真是出乎意料!”

 李渊也是目瞪口呆,对于世家门阀的强大,他算是深有体会,哪怕杨广当时把世家门阀狠狠的收拾了一顿,世家门阀依然强大:“我觉得,武周就应该属于李唐!”

 朱明:

 “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世家,大力推行科举制。”

 科举制度虽是由隋炀帝确定的,但是受到世家抵制。

 真正发光发热,却是在武周时期。

 “之前的科举制,舞弊现象非常严重。

 想想也可以知道,考官们可以看到考生们的姓名。

 世家子弟便能买通考官,或者借助自家的背景给考官施加压力,考官之间相互放行自家弟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武则天于是发明了一项“密卷制度”。

 考生的试卷,必须全部糊住姓名。

 改卷人在批改考生试卷时,看不到考生的身份。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舞弊之风。

 也是“密卷制度”,使得科举慢慢走向正轨,变成了真正的人才选拔考试。”

 直到今天,这种密卷制度还在被世界各国沿用。

 我们那里的大型正规考试,都需要在密封线内写好姓名、考号等信息。

 统一装订在密封线以内,阅卷老师不得查阅考生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阅卷的公平。

 ...........

 杨广眼神一亮:“不错,当时我也想这样,可惜行不通。”

 “不过,如今的大隋,考试都是如此!”

 “从小学开始,正规考试必须糊名!”

 老朱嘿嘿一笑:“不糊名那还能叫科举吗,咱那边考试,都是如此,不仅如此,还有着誊卷制度,免得一些考生,在试卷上面做记号,以此来进行舞弊!”

 李渊面带惊讶:“老朱你说的不错,要是考生提前沟通阅卷的考官,借助暗中留下的记号,很容易舞弊,以后我也得注意一下。”

 始皇有点酸:“大秦短时间恐怕不行,纸张现在才刚刚研究出来,尚且不能大规模生产。”

 “想要实行,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

 朱明:

 武则天确立了殿试制度,这可是科举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举。

 虽然李治的时候出现过殿试,不过并没有确定为制度。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借助科举,网罗人才。

 全国各地的人才云集洛阳,武则天亲自在紫薇城落成殿考察人才。

 考试连续举行了好几天,可见规模之大。

 殿试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皇帝亲自选拔人才,增强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这项制度,一直被后朝延续。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创立的武举制度,让一些军事人才得以发现。

 始皇点点头:“这一个大秦可以尝试一下。”

 李渊点点头:“可以在大唐尝试一下,之前大唐猛将如云,只是大清理后,剩下的就不太多了!”

 杨广轻轻一笑:“大隋现在准备建立军校,我觉得比武举制度,应该更好一些!”

 老朱嘿嘿一笑:“老杨,眼光不错,跟咱想的一样,咱那边军校正在建设中。”

 朱明继续说道:

 除了科举之外,武则天还大力推行试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官制度,选拔出人才之后,先给一个‘试用官职’。

 如果能在试用期内,做出一定的政绩,再给予转正。

 后面王朝大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先给

一个试用官职,然后再逐渐提升。

 我们这里的试用期,也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