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下西洋(第3页)
因此,在张泊看来,朱棣的目的很简单,他是看上了唐宋时期从海上构建的那条海上丝绸之路。
“老朱,你有没有听说过‘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通海夷道,貌似有点印象,店家,你还是将这详细说说吧。”
虽然有些印象,但是朱元璋实在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现在他也是有些感慨,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不好了。
“老朱,这所谓的‘广州通海夷道’最早出现《新唐书·地理志》中,是一条大唐连接西洋的海上贸易道路,在后世,它有一个名称,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这名字好生怪异,莫非是与西洋各国进行丝绸生意,而且,既然有海上丝绸之路,那是不是还有路上丝绸之路。”
“确实如此,在大唐时期,沿海就靠着这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洋诸国贩卖一系列在当时的大唐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物资,诸如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换取西洋各国香料等一系列的奇珍异宝。
至于老朱你刚刚提到了路上丝绸之路嘛……”
张泊的目光望向一旁正在吃瓜看戏的刘彻。
刘彻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件事竟然还会与他有所关联。
“路上丝绸之路,就与老刘有关了,准确地来说,是和博望侯张骞有关。
他打通了西域诸国,使得西汉与西域诸国做起了生意,西汉可以用丝绸瓷器,去向西域诸国换取马匹,种子,在后世,这条道路又被称为丝绸之路。”
老朱的心思没有放在丝绸之路上,而是放在了张泊刚刚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收获上。
“店家,那老四最终派遣了多少船只以及多少人。”
“就拿第一次下西洋来说,一共用了两百零八艘船,派遣了两万七千八百人。”
听闻这个数字的朱元璋顿时瞪大了双眼。
人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船只。
想到处,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时,都没有这么多的船只。
而且,要下海的话,船只大小较之鄱阳湖水战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老四这事想干嘛,举全国之力下西洋吗?
“那店家,老四如此做难道不会劳民伤财吗?”
张泊摇了摇头。
老朱的想法与很多后世之人的想法一样,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但是实际上,朱棣投入的不少,但是收获同样惊人。
“老朱,与我之前同你说的那样,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一事,为大明带来了海量的收入。
举个例子,例如在大明境内,极为奢侈的香料,在下西洋的途中,根本就不值钱,例如沉香,3贯钱一斤,苏木,500文一斤。
但是老朱,你知道大明一个普通的青花白瓷盘的价格在船队中出价多少吗,整整500贯。
也就是说,一只青花白瓷盘能够买两千斤的苏木或者一百六十斤沉香。
这些低价的香料运回国内,再以十两二十两左右的价格卖出,如此低买高卖,朱棣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
至于朱棣在位期间所干的那些事,无论是五征漠北,南讨安南,还是迁都北平修建紫禁城,编修《永乐大典》,疏通南北运河等一系列的动作,所花费的钱财可都是海量的数字,如果没有下西洋的这一壮举,凭借大明原本的国库收益,是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而且,即使朱棣花钱如流水,到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时期,库房里还有两百四十万两白银。
所以说啊,老朱,下西洋一事,收益颇高。”
一旁的刘彻已经傻了眼,这下西洋的生意未免太好做的一些,一只白瓷盘的价格竟然有五百贯。
他此时回想起建立互市的目的,思考着是不是将价格再定高一些。
至于朱元璋,同样呆若木鸡。
他没想到出海一事竟然有如此大的收益,一个在大明普通至极的玩意,在海外竟然被人视若珍宝。
现在的朱元璋就一个念头,他也要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