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永乐大典
“高煦,等等。”
背着双肩包的朱高煦转过身子,略带着些许疑问说道。
“店家,莫非还有事?”
“确实有些事情。”
张泊说完,从袖口中掏出一个手机,递给朱高煦。
朱高煦有些不明所以地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依稀可见的自己,向张泊询问道。
“店家,这是何物?”
“此物名为手机,至于它的功能嘛……”
张泊简单地向朱高煦介绍一番手机,朱高煦听完眼前一亮。
这玩意不错。
当然了,张泊将手机交给朱高煦,可不仅是因为朱高煦是永乐朝的代理人,他还有着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要朱高煦帮忙去做。
看着正在乐此不疲摆弄手机的朱高煦,张泊缓缓开口道。
“高煦,我有一件事,需要你的帮助。”
“店家尽管说,如果我能够做到,肯定帮忙。”
朱高煦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手中的手机之上,因而,对于张泊的需求,他头也没抬便直接应承了下来。
“现在你爹是不是在编写一部旷世奇书。”
张泊说的旷世奇书,不是别的,正是那部在大明,不,可以说在世界,都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书籍。
《永乐大典》。
早在朱棣登基之初,就决心修一部巨著来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简单来说,就是囊括万象。
最初一开始,是令解缙在永乐元年主持编撰,总共147人,耗费近一年的时间,于永乐二年成书,其名为《文献大成》。
如此短的时间,最终的成书自然无法令得朱棣满意,朱棣在看过之后,认为其太过简略,于是便重新命令他的左膀右臂,黑衣宰相姚广孝重新主持编撰。
此次规模较之上次不可相提并论,光是人数,就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设立多个职位,负责各方面工作。
最终,《永乐大典》在永乐五年编撰完成。
而张泊问朱高煦询问《永乐大典》一事,自然是因为这本书实在不凡。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14世纪以前中原大地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文献资料。
这还不是普通的资料,因为在编写的过程中,被辑录的书籍,一字不改,全都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的编入,因此《永乐大典》中保存的以往资料极其完善详备。
与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的删删减减截然不同。
以至于《永乐大典》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但是很可惜,因为一系列的原因,现存的《永乐大典》,仅仅有八百卷。
要知道,《永乐大典》全书可是有22877卷,11095册,现在流传于世的,连4%都没有。
如果真的能够搞到全部的《永乐大典》,张泊都不敢想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当然,现在这件事对于张泊来说还为时过早,因为来到此地的是朱高煦,而不是朱棣。
如果是朱棣,那就好办了。
直接对着朱棣说。
我,后世之人,把书给我。
但是朱高煦就有些麻烦了。
直接让朱高煦拿原稿,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先不说原稿数量庞大无比,凭借朱高煦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搬得动。
再说,作为朱棣朱棣看重的一项事业,如果朱高煦敢偷,那朱棣恐怕不会饶了朱高煦。
因而,张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朱高煦,拿着手机先去拍照。
先把目录之类的拍下来再说吧。
等到之后,朱棣来到农家乐,再正式地和朱棣说一下,带个什么复印机过去,将永乐大典全部复印下来。
听到张泊问题的朱高煦,脸上闪过一丝迷茫。
“旷世奇书,店家,你说的莫非是《永乐大典》?由道衍老和尚主持编撰,解缙那王八蛋监修的《永乐大典》?”
“没错,正是《永乐大典》。”
“店家,难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帮你偷永乐大典?这可不成,爹可是对于此事极为重视,让爹知道,恐怕会打断我的腿。”
朱高煦说这话的时候,头摇的像拨浪鼓一般。
“高煦,自然不是让你去偷《永乐大典》,而是使用刚刚我与你说的拍照功能去拍照。”
朱高煦一拍脑门,想起了刚刚张泊给他介绍的拍照功能。
不得不说,这个拍照功能可是极为强悍,只需要一瞬间的功夫,就能出来一副较之宫廷最顶尖的画师还要优秀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