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二百一十三章 归来的李清照

 元符三年,儋州。

 一位身着文士衣服,年过六旬的老者,安稳地坐在海边一个高高凸起的石头之上,手中拿着一个鱼竿,正在钓鱼。

 如此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位老者,谁也不是想到他曾经是大宋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高,曾经一度做到大宋的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的苏轼,苏子瞻。

 忽地,鱼线一阵抖动,看似在打盹的苏轼猛地睁开双眼,抽动鱼竿,一条约莫两个成年人巴掌大小的鱼,随着他的这一提,直接跃出水面。

 苏轼熟练地将鱼从鱼钩上解下,将之放入到一旁装着水的陶罐之中。

 只见那陶罐子之中,已经有了两三条相同大小的鱼,外加好几只大螃蟹。

 随后,苏轼再度挂上饵料,将鱼钩抛入到不远处的海水之中。

 看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苏轼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过去。

 他自嘉佑二年,仁宗时期进士及第以后,便开始进入官场,一开始倒也顺利,在各地方任职,算是稳扎稳打。

 后来因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指出了王安石新法中的一系列弊端,之后便与王安石交恶。

 之后便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因为他给当时的官家呈上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因为其中一些个人的情绪,而被御史台弹劾,押送京师,关入大牢。

 所幸,当时很多人都对他伸出了援手,即使是王安石也不例外。

 他也因此免除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准六品官,无实权,乃是专门用来安置被贬人员的官职。

 待到当今官家即位,因为官家年幼,所以太后辅政,旧党的代表人物司马光被重新启用,这下子又轮到了新党的王安石被打压。

 因为他之前指出了新政的弊端,自然而然就被旧党众人当成了同道中人,他也因为此一路升迁。

 但是他发现,旧党与新党一样,在掌握权柄之后,一味的打压异己,不干实事,于是他面对如此现象屡次提出抨击。

 如此一来,又遭到了旧党的反对。

 为了避祸,他便前往了外地任职。

 之后因为弟弟苏辙的关系,他倒是重新回到了中央任职,先后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但还是那个问题,政见不合。

 于是他再度前往外地任职。

 而随着旧党人物高太后的去世,官家执掌大权,新党重新执政。

 那之前被打上旧党标签的他,自然也就逃不开被打压的命运。

 一开始仅仅是被贬惠州,之后则是儋州。

 在大宋,被贬儋州已经算是比满门抄斩略低一层的刑罚了。

 而这一次,苏轼感觉到,他可能要在儋州埋骨了。

 正在苏轼感慨的时候,一位孩童一路小跑,来到了苏轼的身后。

 听着了身后传来的动静,苏轼转过身子。

 他认出了这位孩童。

 从他被贬儋州,已经过去三年,他已经将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因此,他在此地开办学堂,教导学生。

 而眼前的这位孩童就是学堂中的一员。

 “先生……先生……有你的信。”

 孩童双手扶着膝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嗯?信?

 对于孩童的言语,苏轼的心中心中升起一团疑问。

 自从他被贬儋州之后,除了好友的几人,几乎是所有人都对他避之不及。

 在这个时候,竟然还会有人寄信给他。

 接过孩童递来的信件,看着信上的熟悉字体,苏轼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一个故人的身影。

 打开信件,苏轼的脸上露出了了然之色,与他料想的不差,寄信之人正是他的学生之一,如今大宋的礼部员外郎李格非。

 怀着好奇,苏轼决定看看,他的这位学生究竟因为何事要找自己。

 苏轼的目光在信上快速得掠过,很快这位曾经大宋重臣的脸上便浮现出一抹惊容。

 信中提到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令人震惊。

 他的学生李格非在信中所言,他竟然找到了亩产千斤的作物!

 要知道,即使是大宋初年传入国内的占城稻,即使生长在条件极为优渥的良田之中,一年的产量撑死了也就三百多斤。

 这亩产千斤的粮食又从何说起。

 不过,虽然苏轼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他对于他的这位学生,了解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