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打听的朱棣(第2页)
朱棣此刻不住地点头。
随后想起了什么事,转过头来,狠狠地瞪了一眼朱高煦。
老二这家伙,虽然带回了一批对大明有着莫大好处的奇物,但是与店家谈到的亩产千斤的作物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而老二这家伙,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作物遗漏了。
要不是他刚好今日来此,见到这一幕,那恐怕他就要一直被蒙在鼓里了。
而大明,一旦有了这些作物,将不会再有饥荒,百姓们也能够安居乐业。
达成盛世,是必然的。
而他,说不定能够凭借此,摆脱前朝那些两三百年的魔咒。
早餐就在轻松加愉快的氛围中,达成了合作事宜。
之后张泊将碗筷收走,拿了一副茶具,为来客添上茶叶。
对于略显陌生的茶叶,在场众人也都纷纷开始了尝试。
张泊这时坐了下来,对着身侧的朱棣开口说道。
“想来陛下来此,应该还有其他要事吧。”
朱棣也没有隐瞒,在他前往这的途中,其实脑海中就已经盘算着几件事了。
如果店家不提出来,他也会伺机向店家询问一番。
“店家,我有三件事要向你打听一番。”
“陛下尽管说便是。”
“第一件事,那就是我寿命如何。”
朱棣清晰地知晓,如果要向目标唐太宗李世民靠拢的话,时间乃是重中之重。
只有拥有足够的时间,他才能够将大明,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历史记载,陛下你会在永乐二十二年离世,换而言之,还有十七年的寿命。”
永乐二十二年,十七年。
也就是说,他最终活了65岁。
虽然比不上老爹的71岁,但是朱棣也满足了。
自古以来,能活到六十余岁的皇帝,也只有寥寥数人。
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活了52岁。
“店家,第二个问题,据高煦所言,如今的这个食肆,位于永乐五年的六百年后?”
“确实如此。”
“那想来对于我将来的功绩,店家应该有所了解。”
张泊的目光投向一旁正在发呆的朱高煦。
好家伙,敢情朱高煦就是一个纯粹的带路党,什么话都没有和朱棣讲。
“陛下,你的功绩颇多,在文治武功上面多有建树,在我看来,也仅仅略逊于唐太宗李世民一筹。”
一旁的李白,听到张泊对于朱棣的评价后,神情带着些许惊诧,看向身侧的朱棣。
略逊于太宗皇帝,也就是说,也算是能够与太宗皇帝比肩。
而能与太宗皇帝想比的,自古以来可没几个。
眼前的大明皇帝竟然有此成就?
朱棣在听到店家对他的评价后,脸上顿时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他上位的这些年,励精图治,不就是准备像唐太宗李世民开启盛世那般,将大明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吗。
如今看来,他确实做到了!
既然如此,那他也有面目,在百年之后,坦然地面对爹了。
不过,朱棣还是有些惋惜。
那就是他较之唐太宗李世民还是要略逊一筹。
但是很快,朱棣的脸上就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被称之为千古一帝,较之对方略逊一筹,也算不得什么丢人的事。
况且,现在的他既然已经来到了后世,那就肯定会带领着大明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
超越唐太宗李世民,指日可待!
“店家,不知我的功绩有哪些?”
虽然朱棣决定走上与历史中的记载不一样的道路,但是他还是决定向店家打听打听,历史上的他建立了哪些功绩,以作参考。
“陛下,现在是永乐五年,想来郑和应该回来了吧。”
“确实,如今郑和正待在应天府,可能过个几月,我就会再派他出行。”
“在永乐朝,郑和还会下西洋五次,这五次,会给大明带来天大的好处,不仅帮助大明宣扬国威,使得大明实现万国来朝,更是为大明带来了天大的收益,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郑和下西洋的遗产,都在发挥着作用。
朱棣的脸上瞬间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神色。
想当初,多亏他力排众议,将这个在中卫大臣看来,并无益处的下西洋活动提上日程。
不然的话,大明哪来的这么多好处,又怎么能够实现万国来朝!
“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的编撰完成,这是一部旷古奇书,想来陛下当初的目的也是如此。”
朱棣点了点头。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
道衍此刻一脸思索之色地看向身后的朱高煦。
直觉告知他,汉王如此频繁地前往前往文渊阁去拿《永乐大典》,或许与眼前的店家脱不开关系。
而汉王手中拿着的那个奇怪的物件,想来也与店家息息相关。
就是不知道店家的打算为何。
与此同时,张泊还在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