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两块领地,三保太监(第2页)
其三,安南的地理位置十分优渥,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瓜哇、泞泥等国。
可以说,只要大明的势力在安南一天,西南以及南洋的诸多势力,都不敢放肆。
不过,他的想法虽好,但是……
联想到史书上内容的朱棣,现在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大明虽然拿下了安南,但是安南内部,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致使大明一直在镇压当地的叛乱。
最终,在瞻基时期,便彻底放弃了交趾布政司。
朱棣甚至可以猜到,他的这位孙子的想法。
无非就是长期对交趾的作战,使得朝廷陷入疲惫,即维持对交趾的统治既耗费巨大又收益甚微。
事实上,虽然放弃交趾布政司能够看到切实的利益,但是却对大明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放弃交趾,毫无疑问,是对外宣告了大明的势弱,这无疑是在给周边的国家,传递一个信息。
大明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此举极大地破坏了大明的朝贡体系。
这还不算完。
周边的土司见到这一幕,也纷纷试图独立。
这使得大明西南局势变得极其不稳定,反叛的行为显著增加,云南,广西两个布政司,也频繁受到外敌侵扰。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南洋,西洋的掌控。
所以说,他的这位孙子,实在是太过年轻。
而瞻基年轻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
他还放弃了大明一个孤悬于海外的领地。
旧港宣慰司。
洪武三十年,一些旅居海外的大明百姓,拥立一位名叫梁道明之人,成为了旧港,也就是三佛齐的王。
永乐三年,他派人诏安梁道明,梁道明正式回到了大明。
而当时的旧港,就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接替。
在郑和下西洋的途中,这位三佛齐的王,给了大明不小的帮助。
期间,还帮助大明,平定了当时的大海盗陈祖义。
前不久,施进卿派人前往大明进行朝贡。
而为了嘉奖施进卿的“忠义之举”,他便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负责管理旧港。
虽然这是远离大明的一块领地,但是,毫无疑问,这也是他大明的领土,其与交趾布政使司,形成了掎角之势,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
但是瞻基却又将之放弃了。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大明在南洋的势力完全不见,威望势力进一步减小。
之后更是连下西洋一事都取消了。
念及至此的朱棣,闭目沉思,手指不停地敲击着桌子。
这一世,无论是交趾布政司,还是旧港宣慰司,他都不可能放弃的。
在朱棣思考着对策的同时,一位身材挺拔,眉目分明的雄壮男子走入了武英殿中。
来人正是郑和。
虽然他是一位宦官,但是其脸上,并没有一般宦官那般的阴柔,而是一脸的英气。
“臣郑和参见陛下。”
朱棣睁开微闭的眼眸,看着面前俯身拱手的郑和,微微颔首。
郑和,原名马和。
洪武十八年,蓝玉,傅友德镇守北平府,当时在云南被俘获的马和,也一并来到了北平,并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其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赐予马和“郑”姓。
自此以后,郑和便成为他正式的名字。
作为侍奉了他二十二年郑和,深得他的信任,一路升迁,成为了宦官之首的内宫监太监。
至于为什么选取郑和出使西洋,他有着好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也是关键的一点,郑和是他的心腹,对于郑和的秉性,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了解。
其二,郑和的能力出众。这一切,都在靖难之役中有所体现。
懂兵法,有谋略,这样的人可不多。
其三,郑和的经验丰富。
其不仅有着建造船只的经验,还在永乐二年,前往了一趟东瀛,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够妥善处理好与他国的关系。
其四,郑和的身份特殊。
他信仰回回教与佛教,而在西洋一途中,多是信仰这两种教派的国家,有郑和在,沟通起来也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