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想要封禅的李世民,坦白的李承乾
贞观十一年,一大清早,太极殿前。
大唐太子李承乾,早早地就在太极殿外等待着。
他之所以没有进去,是因为今日乃是例行的早朝。
而他,准备在早朝之后,再告知父皇有关他这段时间的见闻。
太极殿中,群臣毕至。
大唐皇帝李世民坐在首位的软榻之上,他的左右两边,分别跪坐着一批手持笏(hu)板的文武百官。
“怎么又提起封禅的事情了?”
李世民雄厚的声音在首位响起。
“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禅的时候了,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啊,现在封禅,臣等认为,已经算晚了。”
面对着封禅的请求,李世民不动神色地说道。
“你们啊,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朕不这样看,如果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即使不封禅,有什么不完满吗?”
“这……”
“以前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难道后来人就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
话虽如此,但是实际上,李世民心里,其实一直都想要封禅的。
不说那些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就说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但凡有所建树的帝王,都会前往泰山封禅。
诸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
可以说,没有哪个政绩斐然的帝王,不想去泰山封禅,他也是如此。
曾经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就曾在《白虎通德论》中说,帝王封禅泰山,代表帝王受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更是向上天报告帝王的功绩。
而这一切,是要在国泰民安、天下大治的环境下进行。
李世民觉得,凭借现在他的功绩,应该是可以封禅了。
但是,身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可不是他自己认为就行的,还得试试看大臣们对封禅之事的看法。
这便是他说不想封禅的原因。
“封禅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结果。”
李世民嘴角挂着笑意,右手轻捋胡须。
这番话可以说甚合他意,就看其他大臣的看法了。
李世民环顾大殿一周,大多数臣子低头俯身,显然也是同意这个说辞的。
但是……
李世民的目光,很快锁定在一人的身上。
那人并未像其他人一般,认同这个看法,而是翻了个白眼。
察觉到这一幕,李世民脸上的笑意顿时收起。
直觉告诉他,这人要搞事了。
与李世民料想地不差,就见那人手持笏板站了出来。
“臣以为不可。”
说话之人,正是大唐如今的郑国公,尚书右丞魏征。
对于魏征的反对,李世民毫不意外。
每次他想到一个好主意,魏征这家伙,总是要和他唱反调。
不过嘛,话虽如此,但是魏征说的话,又令人不得不信服。
所以他对魏征,是又爱又恨。
就是不知道这次,魏征又会用何等的方式与他辩驳。
念及至此,李世民直接用手指了指面前的魏征。
“魏征,你不同意封禅,因为朕的功不高?”
“陛下当然功高。”
“德不厚?”
“陛下当然德厚。”
“华夏不安定?”
“华夏当然安定。”
当即,李世民的嗓音突然提高了几度。
“四夷不宾服?”
“四夷当然宾服。”
“五谷不丰登?”
“五谷当然丰登。”
“符瑞未至?”
“符瑞……当然有符瑞。”
“那你为什么不同意?”
李世民直接摊牌了,不装了。
这六点,他全部完成,如今的大唐,可以说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加之还有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可以预见的是,大唐将会迎来一个,远超其他朝代的盛世。
就这,魏征还是不同意他封禅,那他倒想要问问魏征。
魏征手持笏板,不急不慌,徐徐说道。
“虽然如今大唐,有陛下所说的六点,但是我们承受的,乃是隋末大乱之后,人丁户口还未恢复,仓廪还有些空虚,而封禅,必定要车驾东巡,千乘万骑。
沿途供应的,朝廷花费的,都不是容易负担的。
并且陛下封禅泰山,各国首领,远方夷族必然跟随,而现如今,伊水洛水至东汉这一途,人烟稀少,灌木丛生,这是要将戎狄引向我大唐腹地,展示我方羸弱啊。
这样的一次封禅,即使陛下免除沿途百姓赋税,也不能抵偿百姓的劳苦。
与其崇尚封禅的虚名,而得到实际的害处,陛下为何要封禅呢?”
李世民轻捻胡须,盯着魏征,并不答话。
魏征的这一番话,算是切中了他的要害。
自打他上位后,励精图治,不就是想要建立起一个远超其他朝代的大唐吗。
而如果,为了所谓的虚名,将这百害而无一利的封禅进行下去,那他与秦始皇汉武帝有何区别。
沉默半晌,李世民最终缓缓开口。
“魏征,就依你所言。”
早朝散会之后,各位官员有序退场。
站在门口的李承乾,对着离开的众人一一行礼。
褚遂良见到这一幕,虽有心上前询问一番有关字帖一事,但是他也看出了太子似乎有事要找寻陛下。
因而,仅仅与李承乾打完照面后,褚遂良便跟随着大部队一道离开。
“玄素,似乎这段时间,太子殿下变化极大啊。”
和李承乾打完招呼的魏征,向着在他身侧,担任太子少詹事的张玄素询问道。
“确实如此,曾经太子在皇后娘娘死后,消沉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太子殿下长时间不在宫中,也不知道去往何处,直到不久前,太子殿下恢复如初,如同往常一般学习。
不过,经过了中间的波折,太子殿下似乎成熟了很多,不再像之前那般,游玩不学,面对我的劝谏,其也能听得进去,实属难得。”
魏征若有所思,回头望向先前他与太子殿下交谈的位置。
从刚才与太子殿下的言谈举止中,他也看出了现如今的太子殿下,与以往的轻浮相比,更加的老成持重。
屹然一副成熟太子的模样。
这对大唐而言,倒也是一件幸事。
太极殿中,李世民缓缓地吐出一口浊气。
如今,大唐在他的带领下,一直在稳中向好的发展,将来建立起一个大唐盛世,不是梦想。
只是,不知道他这一生的功绩,能不能洗刷他玄武门之变的污名。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
“嗯,承乾?”
坐在软榻之上的李世民,从思考中回过神来。
他的这位太子,在他的母亲去世后,整个人简直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开始是整个人完全消失不见,太子左庶子杜正伦与太子右庶子孔颖达以及一众被他派往教导太子之人,都向他反映过此等情况。
即使他派人出去寻找,也没有收获。
后来,承乾回来了,并且还带回了许多对大唐有着巨大帮助的奇物。
但是……这一切,全都假借于稚奴之手,使得他有些看不懂了。
直到那一天,承乾向他提及卸任太子之位。
他也是终于明白了承乾之前那么做的目的。
但是承乾如此做的原因为何,他却不得而知。
即使他有心询问,承乾却什么都不说。
而为了大唐的稳固,他直接驳回了承乾的请求。
不过,之后的承乾倒是莫名地又恢复到了以往的样子。
不,可以说,现在的承乾,远超以往,甚至可以说成长为了一位极为优秀的太子。
甚至,在承乾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只是,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宣。”
随着李世民的话音落下,李承乾缓缓走入了太极殿中。
“儿臣参见父皇。”
“承乾,坐吧。”
“是,父皇。”
李承乾刚坐定,李世民就将之前朝堂之上谈论的封禅之事,告知了面前的李承乾。
“承乾,朕刚刚与众臣讨论封禅的事宜,你认为如何?”
李世民问及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想看看,他的这位太子,是如何看待封禅这件事的。
而听到封禅一事的李承乾,有些绷不住了。
虽说现在看来,封禅是彰显功绩的行为,封禅之人也都是一些有所政绩的人物。
例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
但是,他从大明了解到,其实自宋朝后,就也没有封禅事宜了。
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可以说,完全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直接导致后世的帝王绝了泰山封禅的心思。
那个人,就是宋真宗赵恒。
他的政绩怎么说呢,恐怕来到食肆的这么多朝代中,他的政绩,就比隋炀帝杨广,和那位宋高宗赵构,以及大明的崇祯帝要好上一些。
但是如此皇帝,竟然也效仿历朝历代那些颇具作为的帝王一般,进行泰山封禅。
而就是这位宋真宗赵恒,将原本高高在上的泰山封禅,彻底拉下神坛。
“儿臣觉得不可。”
李世民眼眸闪动,脸上露出了极为感兴趣的表情。
他要听听看他的这位太子反对的理由。
“承乾,那你说说看,为何不进行封禅之举。”
“想来右丞已经劝谏过父皇了。”
李世民微微点头。
虽然承乾并未正面回应他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对于他而言,承乾的回答,也可算得上答案。
身为大唐的太子,将来的皇帝,知微见著的本事必不可少。
“承乾,那你今日来此的目的为何?”
“父皇,我今日来此,乃是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要告知与父皇您。”
“极为重要的事?”
李世民看着一脸郑重表情的李承乾,顿时收起了放松的姿态。
他现在就担心他的这位太子,又给他整出一番退位的操作。
“父皇,您不是一直好奇,我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以及一系列对于大唐有着极大好处之物的来历吗。”
对此,李世民点了点头。
根据先前稚奴以及承乾的话语,这些大唐未曾出现的器物,都是来自于番人的手中。
但是这可骗不到李世民。
因为如今的大唐,可谓是天朝上国。
突厥,吐谷浑相继被灭,大唐的疆域,较之隋朝大了一圈。
即使如此,他也从未见到有任何一个番人的身上有那些物件。
况且,假使番人身上有那等物件,怎么可能会不敌大唐呢。
因而,很早李世民便知晓,那些物件的出处有问题。
不过,因为承乾的一系列乖张的行为,他深知,即使他问了,承乾也不会说。
因此,他也就没有过多问询。
如今看来,承乾似乎准备和他袒露心扉了。
“承乾,如果那些物件,不是从番人手中获得,那不知又是从何处获得?”
“父皇,我带回的那些物件,均是我从后世获得。”
原本李世民的表情就已经极为郑重了,不过,在听到李承乾的言语后,神情又是一紧。
沉默了几息的时间,李世民朗声道。
“来人,宣孙……宣太医。”
面对着说出如此不着调话语的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想法,便是喊来如今大唐医术第一人的孙思邈。
但是这段时间的孙思邈,孙真人,也如同曾经他的太子一般,消失不见。
不过,由于孙真人先前就向他请辞过,因而,对于孙真人的去向,他倒没有太过担心。
但是……
孙真人不在的话,承乾的癔症……
想到这,李世民颇为担忧的看了一眼李承乾。
作为他与观音婢的长子,承乾从小便寄与了他厚望。
如果,承乾得了癔症,那又该如何是好?
感受到父皇对他的担心,李承乾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丝暖意。
果然如店家说的那样,父皇还是关心他的。
“等等,父皇,我并非得了癔症,父皇不妨听听我这段时间的经历,再做决定。”
李承乾的言语,令得李世民有些躁动的内心回复了平静。
望着面前的李承乾,李世民一言不发。
目前看来,承乾似乎一切正常。
谈吐清晰,思维缜密。
貌似并没有癔症之人的胡言乱语。
因而,在片刻后,李世民重新开口。
“承乾,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