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探路的高适(第2页)
高适的分析有条有理,李白也是止不住地点头。
如果是一般情况,确实是无可奈何。
但是,他这可不是一般的情况。
“达夫,如果我说,我能带着你与哥舒翰节度使前往一趟后世,这算不算有力的证据
?”
高适猛地抬起头,看向李白。
“太白,你……你说什么,你……你能够带着我与哥舒翰节度使前往后世?”
高适说话都有些结巴了,他没想到,他竟然也能够前往这所谓的后世。
如果能够前往后世,那确实可以算作决定性的证据。
望着略带激动的高适,李白微微颔首。
见到这一幕的高适有些迫不及待地询问道。
“那太白,不知我们该如何前往?”
“只需要跟在我身后即可。”
“如此简单?”
高适有些不敢相信,这么简单就可以前往后世。
“达夫,安心便是,我已经和太白去过后世一趟了。”
杜甫的宽慰之声传到了高适的耳中。
高适闻言,立刻行动了起来。
一炷香的时间后。
高适一个眨眼的功夫,就发现了眼前的场景骤变。
从熟悉的节度使府,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太白,这里是?”
“达夫,这里便是后世,走吧,我们去不远处的那个食肆,去见一见食肆的店家。
你有任何问题,那位店家都会帮你解答的。”
农家乐中。
虞世南正手持喷壶,在给菜地浇水。
面对着如此新鲜的浇水方式,虞世南感觉到啧啧称奇。
在虞世南浇水的同时,张泊半蹲在地,正在采摘着新鲜的蔬菜。
这时,李白杜甫领着高适走进了农家乐中。
一进入农家乐,高适就用好奇的目光,四处进行着打量。
他发现,虽然这间食肆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间普通的食肆,但是,较之大唐时期的食肆,明显精细太多了。
李白刚进入院子,就看到了正在忙活的张泊。
“店家。”
打完招呼的李白,注意到了院子当中,还有一位年岁较之他还要大上不少的老者。
见到久未谋面的李白,原本半蹲的张泊站了起来,与李白杜甫两人熟络地打起了招呼。
同时,张泊看到,李白杜甫身边多出一人。
结合着眼前之人汉人的相貌,加之年龄的关系,眼前之人必然不是哥舒翰。
而如果,李白与杜甫还会带一人来此的话。
那么这人毫无疑问,就是两人的共同好友,大唐中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大唐唯一一位封侯的诗人,高适。
在张泊思考的间隙,李白已经领着高适来到了张泊的面前。
“李叔,想来这位就是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高适吧。”
高适没想到,他一句话未说,眼前这位刚过及冠的年轻人,便一语道出了他的身份。
微微一怔后,高适便对着面前的张泊拱手道。
“正是,不知店家怎么称呼。”
“我姓张,弓长张,名泊,水泊的泊,不过,还是称呼我为店家吧。”
高适闻言,点了点头。
这时,虞世南拿着喷壶,来到了张泊的身侧。
见此情形,张泊便开始为众人介绍起彼此。
“虞县公,这三位来客,是盛唐时期之人。
这位是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高适,字达夫,三人都是历史上留下极大名声的诗人。”
初来农家乐的高适当即露出一副诚惶诚恐的表情。
“店家谬赞了。”
此时的杜甫,听到张泊对虞世南的称谓,望着面前的虞世南,脸上露出了沉吟的表情。
眼前的这位虞县公,难不成是……
“李叔,杜叔,高叔,这位是来自贞观十一年,大唐的开国县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
嗯?
贞观十一年?
高适疑惑不解地看着面前的虞世南。
这……这不对吧。
与高适的困惑不同,李白与杜甫,在听到虞世南的名号后,两人皆是极为尊敬地向虞世南拱手行礼。
见到这一幕的张泊,想起来一件事。
虽然李白与杜甫两人,一人诗仙,一人诗圣,但是他们可不仅仅在诗方面有所成就,在书法方面,他们两人同样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