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六十章 知晓一切的苏轼(第3页)
“苏翁,南宋之事有些复杂,按理来说,现在的南宋是有实力与金国分庭抗礼的,但是,却摊上了一位昏聩的官家。”
“清照,不知这位官家,干下了何等的事情让你如此气愤。”
“苏翁,这人干下的坏事可不少……”
随着李清照的吐露,就见苏轼的神情也变得极为难看。
他原以为,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昏聩也是有个度的,但是没想到,在这位赵构官家这,完全就没有下限。
一味的和金国媾和,甚至不惜残害忠良。
甚至,在官家与端王想要见他一面时,甚至还对父亲痛下杀手!
“清照,既然此人如此,那官家是如何打算的呢。”
“官家决定,在南宋设立一个新的朝廷,以取代赵构的朝廷,由端王暂时担任官家一职。”
“设立新朝廷……”
苏轼被这个天马行空的设想给惊住了。
不过,貌似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只有这般,才可以在赵构的手中拯救南宋。
了解完一切事宜的苏轼,便想要前往后世看看。
“清照,不知现在可否将我带去后世?”
“苏翁,没有问题,当下便可出发。”
与此同时,书房中。
端王赵佶微弓着身子,正盯着墙上的一副字帖,怔怔出神。
以往他来此地,总是因为有着要事,并未细细打量书房中的事物。
而随着今日详细地浏览一番,他发现书房中的好东西超乎他的想象。
以至于苏轼一行人都来到了书房,他还并未察觉。
“端王殿下。”
听到呼唤之声,赵佶转过头来,就见到了书房外站着的乌泱泱的一群人。
“东坡,事情结束了?”
“是的,端王殿下。”
赵佶嘴角噙着笑意道。
“嘿嘿,东坡,是否和我说的那样,无比震惊啊。”
苏轼无奈地笑了笑。
“确实如此。”
今日,来文叔府中的这一趟,算是来值了。
而在回应完赵佶之后,苏轼也注意到了赵佶面前之物。
行至赵佶的身侧,苏轼也开始了仔细的端详。
根据眼前绢帛之物上面的落款,苏轼自言自语道。
“这是……蔡文姬的书法?”
赵佶在一旁点点头,随后补充道。
“东坡,这可是蔡文姬的真迹哦。”
“蔡文姬的真迹!”
蔡文姬之父蔡邕,那可是一位书法大家,创造出了八分字体。
而蔡文姬也继承了父亲的才学,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有不俗的成就。
忽地,苏轼意识到一件事。
“清照,此物该不会是来自后汉时期吧。”
“是的,苏翁,我曾亲自前往后汉时期,去拜访了蔡文姬,并且与之交谈了一番,此物,便是我从她那里获得。”
苏轼此刻深吸一口气,又将之缓缓吐出。
他先前因为北宋南宋之事,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
照这么说的话,他岂不是也能够和历史上的诸多有名的人物见面了。
“行了,东坡,我们还是快些出发吧,可以说,后世的精彩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看到那边的那副字帖没有,就出自虞世南之手。”
“虞世南?”
苏轼当即横跨几步,来到了赵佶所指的那副字帖前。
看了几息的时间,随后自顾自地点了点头。
“没错,确实是虞世南的真迹。”
“那还能有假,我可是都与虞世南见过面的了,说起来,食肆现在通向的贞观十一年以及天宝十二年,那可是有不少有名的人物。
书法方面,有着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张旭……
绘画方面,有着阎立本,吴道子……
所以,我们快些出发吧。”
赵佶有些急不可耐地催促道。
苏轼当即点了点头,一行人便准备好前往后世。
在此过程中,赵佶突然开口道。
“说起来,东坡,此次前往后世,你肯定会大开眼界的。”
“大开眼界?不知端王殿下指的是?”
“很多东西,就例如,曾经被唐太宗埋藏在昭陵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
“清照,不知这位官家,干下了何等的事情让你如此气愤。”
“苏翁,这人干下的坏事可不少……”
随着李清照的吐露,就见苏轼的神情也变得极为难看。
他原以为,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昏聩也是有个度的,但是没想到,在这位赵构官家这,完全就没有下限。
一味的和金国媾和,甚至不惜残害忠良。
甚至,在官家与端王想要见他一面时,甚至还对父亲痛下杀手!
“清照,既然此人如此,那官家是如何打算的呢。”
“官家决定,在南宋设立一个新的朝廷,以取代赵构的朝廷,由端王暂时担任官家一职。”
“设立新朝廷……”
苏轼被这个天马行空的设想给惊住了。
不过,貌似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只有这般,才可以在赵构的手中拯救南宋。
了解完一切事宜的苏轼,便想要前往后世看看。
“清照,不知现在可否将我带去后世?”
“苏翁,没有问题,当下便可出发。”
与此同时,书房中。
端王赵佶微弓着身子,正盯着墙上的一副字帖,怔怔出神。
以往他来此地,总是因为有着要事,并未细细打量书房中的事物。
而随着今日详细地浏览一番,他发现书房中的好东西超乎他的想象。
以至于苏轼一行人都来到了书房,他还并未察觉。
“端王殿下。”
听到呼唤之声,赵佶转过头来,就见到了书房外站着的乌泱泱的一群人。
“东坡,事情结束了?”
“是的,端王殿下。”
赵佶嘴角噙着笑意道。
“嘿嘿,东坡,是否和我说的那样,无比震惊啊。”
苏轼无奈地笑了笑。
“确实如此。”
今日,来文叔府中的这一趟,算是来值了。
而在回应完赵佶之后,苏轼也注意到了赵佶面前之物。
行至赵佶的身侧,苏轼也开始了仔细的端详。
根据眼前绢帛之物上面的落款,苏轼自言自语道。
“这是……蔡文姬的书法?”
赵佶在一旁点点头,随后补充道。
“东坡,这可是蔡文姬的真迹哦。”
“蔡文姬的真迹!”
蔡文姬之父蔡邕,那可是一位书法大家,创造出了八分字体。
而蔡文姬也继承了父亲的才学,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有不俗的成就。
忽地,苏轼意识到一件事。
“清照,此物该不会是来自后汉时期吧。”
“是的,苏翁,我曾亲自前往后汉时期,去拜访了蔡文姬,并且与之交谈了一番,此物,便是我从她那里获得。”
苏轼此刻深吸一口气,又将之缓缓吐出。
他先前因为北宋南宋之事,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
照这么说的话,他岂不是也能够和历史上的诸多有名的人物见面了。
“行了,东坡,我们还是快些出发吧,可以说,后世的精彩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看到那边的那副字帖没有,就出自虞世南之手。”
“虞世南?”
苏轼当即横跨几步,来到了赵佶所指的那副字帖前。
看了几息的时间,随后自顾自地点了点头。
“没错,确实是虞世南的真迹。”
“那还能有假,我可是都与虞世南见过面的了,说起来,食肆现在通向的贞观十一年以及天宝十二年,那可是有不少有名的人物。
书法方面,有着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张旭……
绘画方面,有着阎立本,吴道子……
所以,我们快些出发吧。”
赵佶有些急不可耐地催促道。
苏轼当即点了点头,一行人便准备好前往后世。
在此过程中,赵佶突然开口道。
“说起来,东坡,此次前往后世,你肯定会大开眼界的。”
“大开眼界?不知端王殿下指的是?”
“很多东西,就例如,曾经被唐太宗埋藏在昭陵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