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为赵眘解惑
其中一则消息,是他会在三年后的淳熙十六年,禅位给自己的太子赵惇。搜索本文首发: 如文小说网
这则消息对赵眘而言,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禅位之事他也考虑了许久。
真正令他动容的,是与他禅位密不可分的一件事。
他的“父亲”赵构,将会在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因病离世!
虽然他的“父亲”与他政见不合,但是好歹也算是与他相伴了数十年的“父亲”。
结果,现在还有几月的寿命。
赵眘不由得悲从中来。
不过,悲伤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因为赵眘想到了一个可能。
既然这里身处后世,那万一有方法治疗“父亲”呢。
“店家,我刚刚看到父亲将会在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离世,不知可否……”
“赵眘,你不会想要救这逆子吧。”
听到赵佶那略带寒意的语气,赵眘颇为尴尬。
“祖父,父亲再有什么不对,他也是祖父您的子嗣,如果放任不管……”
“放任不管?我巴不得他死。”
对于这位便宜儿子的身死,赵佶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一方面自打建炎一朝的赵构准备对他动手后,他就已经决定不认这个儿子了。
另一方面,赵构七年后才出生,对这个从未相处过的儿子,他是没有一点的感情。
不过,赵佶也知道,他的意见不重要。
具体救与不救,还得看店家。
张泊自然也是不想救淳熙十四年的赵构的,不为别的,因为淳熙十四年的赵构,经历了赵构的一生。
杀害岳飞,与金国媾和这些事情,淳熙十四年的赵构都干过。
所以,救这个赵构干嘛。
“赵眘,赵构已经八十岁了吧,历史上能够活到这个年岁的皇帝屈指可数,所以,还是放弃吧。”
张泊的婉拒赵眘也听出来了,所以,赵眘情绪有些低落地回应道。
“好吧……店家。”
沉默片刻后,赵眘又想起了他看到的第二则消息。
经过刚刚的查阅,他发现,如店家所说的那样,他的太子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不仅是因为他的太子本身就患有疾病,更是因为他的太子妃李氏。
太子妃李氏虽姿色艳丽,但是喜欢搬弄是非。
“父亲”与他对这位太子妃都极为反感,甚至他还不止一次的当着李氏的面,说出要废掉她的话。
但是,李氏乃是“父亲”为惇儿挑选的太子妃,“父亲”没有废李氏的意思,那他自然也不好将李氏废除。
只是,他没想到,他的这一番优柔寡断,竟然对之后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史书,他了解到李氏的全部所作所为。
其不仅独霸后宫,不允许任何女人跟她争宠,甚至她还设法离间他与惇儿的关系,致使父子关系紧张,惇儿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甚至在他即将病死前,想要见惇儿最后一面,结果李氏竟不同意惇儿探望自己。
除了这些外,在惇儿成为皇帝,因病不能上朝时,李氏便开始摄政。
摄政也就罢了,她还为娘家人大捞好处。
大肆封赏娘家人,甚至封王。
李氏家庙守卫人数甚至都超过了太庙。
自大宋开国至今,就没有遇到过如此猖獗的外戚行为。
所以,赵眘此刻已在心里给太子妃李氏下达了判决。
他回去后便准备废掉李氏的太子妃之位。
即使是驳了“父亲”的面子也在所不惜。
不过,话虽如此,他还是想听听看,身为后世之人店家的看法。
“店家,关于你刚刚提到的太子一事,我要是将李氏的太子妃之位废除,惇儿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
对赵眘能够一眼发现出问题所在,张泊并不意外。
只是,这件事远没有赵眘想的那么简单。
乾道四年(1168),李氏生下了将来的宋宁宗赵扩。
也就是说,到如今的淳熙十四年,李氏与太子赵惇在一起生活了最起码二十年的时间。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正常的太子变得不正常。
所以,即使赵眘将李氏废掉,恐怕赵惇这个号也算是废了。
“赵眘,你应该知晓,李氏与赵惇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年,如此长的时间,即使你将李氏废掉,赵惇也不会恢复如初了。”
听到张泊这话,赵眘面露悔恨之色。
他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快刀斩乱麻,结果导致现在这种覆水难收局面的发生。
“或许,你可以试试看能不能让赵惇康复,但是,我的建议是换太子。”
“换太子?”
赵眘面露难色。
“可是店家,惇儿已
经是我唯一的子嗣了。”
张泊自然知道赵眘的情况。
不得不说,老赵家的人真是神奇。
赵构没儿子也就算了,赵眘生了四个儿子,三个都早逝。
老大赵愭(qi)在乾道三年(1167)离世,老二赵恺于淳熙七年离世(1180),老四赵恪更是还未成年就离世了。
所以,赵惇就成了独苗。
太子之位除了他再无别人。
结果呢,赵惇因为赵眘喜欢老二赵恺的儿子赵抦,他整天疑神疑鬼,最后疯了。
“赵眘,你有没有想过,将皇位传给你的孙子。”
“传位给孙子?”
“没错,据我所知,与赵惇之子嘉王赵扩天性懦弱相比,老二赵恺的儿子赵抦很是聪慧,甚得你的喜爱,所以为何不直接传位于他呢。”
“这……”
说实话,赵眘确实有些心动。
但是,他心里还是有所顾虑。
“店家,虽然我想传位于抦儿,但是历史上那些传位于孙辈的国家,最终都走向了末路。
像南越王赵佗,传位给自己的孙子赵眜,二十年后,南越国灭亡。
晋末时期的齐国皇帝萧赜(ze)传位给自己的长孙萧昭业,十余年后,齐国灭亡。
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耶律延禧,而耶律延禧就是辽国的最后一任皇帝。”
赵眘的担心张泊很是清楚,因为历史上不仅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赵眘命中注定的对手,“小尧舜”金世宗完颜雍,他也是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完颜璟。
结果那家伙汉化严重,最为喜爱宋徽宗,整天研究绘画与书法,人称“小徽宗”,在他的带领下,金国就像北宋一样,一天不如一天,金国拉开了由盛转衰的序幕。
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传位于他的孙子,元成宗,这次传承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堪称守成之君。
而最为著名的一次传位给孙子,就要数老朱了。
传位给朱允炆,结果朱允炆不当人,judy直接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了皇位。
所以说,赵眘的担心还确实有那么点道理。
“关于这一点,赵眘你不用担心,因为你大宋自有国情在此。”
赵眘懵逼地朝着张泊眨了眨眼。
他有些不明白店家是什么意思。
“因为你大宋的传承,本来就与其他朝代不一样。”
不得不说,宋朝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属于一枝独秀的存在。
历朝历代,大多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宋朝,几乎就没有长子继承过皇位。
唯二的两次长子继承还要属宋神宗与宋钦宗。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子继承制,那就和宋朝皇子那恐怖的夭折率有关。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结果,长子疯了,次子死了,身为老三的真宗就上位了。
宋仁宗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前面五个死完了,排名第六的他成功上位。
宋哲宗与宋仁宗一样,也是老六上位。
因为子嗣凋零的缘故,宋朝除了不是长子继承以外,还流行养子传承。
例如宋英宗乃是宋仁宗的养子,宋孝宗乃是宋高宗的养子,宋理宗乃是宋宁宗的养子。
在这些之外,兄终弟及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承手段。
像宋太宗赵光义乃是宋太祖的弟弟,宋徽宗赵佶也是宋哲宗的弟弟。
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传位于皇孙的制度,张泊倒觉得实属正常。
一听张泊提及大宋的传承,赵眘当即面露恍然之色。
“并且,赵眘,一个皇帝的好坏,并不是因为他是儿子或者孙子。
只要你教导得当,皇孙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就例如将你们宋朝灭掉的元朝,也有一位皇帝传位于自己的孙子。
虽不是中兴之主,但是勉强可以称作守成之君,比历史上的赵惇赵扩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所以,皇孙究竟是否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取决于你手。”
赵眘陷入了沉思。
他明白店家说的确实有道理。
如果按照历史发展,选择了惇儿与扩儿的话,他甚至已经可以预知到接下来的路了。
而如果他放任这一切的发生,不作出改变。
那他可就是大宋的罪人了。
“店家,关于此事,我会好好考虑的。”
见赵眘决定好好考虑,张波也就不再多言。
他提醒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怎么做,就得看赵眘自己了。
实际上,他还有一点没有说。
如今赵眘的寿命还有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保不齐还有其他的宋朝来此。
大不了借人呗。
就像赵佶前往南宋时期一样。
就在这时,屋外
传来了一阵动静,听着屋门口的交谈声,张泊便知道,赵煦来了。
如张泊所想的那般,在屋外的招呼声结束后,一道人影就进入了屋内。
环顾一圈,赵煦将目光放在了赵眘的身上。
这时的赵眘已经站起,对着赵煦恭敬地行礼。
对赵眘而言,哲宗一方面是他的伯祖父,行礼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哲宗在位时可是完成了大宋少有的拓边之举。
不像他,不仅拓边失败,还签下了耻辱的《隆兴和议》。
因而,赵眘的行礼中,还带着些许的崇拜。
“孙赵眘见过伯祖父。”
赵煦微微颔首,示意赵眘坐下。
“赵眘,此番我欲与老十一前往淳熙十四年,去见一见你的父亲,不知你意下如何?”
“伯祖父,刚刚店家与祖父与孙谈论了此事,孙并无意见。”
“好,那我们立刻上路。”
……
淳熙十四年,南宋皇城。
与北宋时期的汴京皇城相比,南宋时期的皇城略小一些。
而且,与北宋时期依照中轴线所修建的皇城相比,南宋皇城的布局则是要自由的多。
垂拱殿中,几人的身影悄然浮现。
正是赵煦,赵佶,赵眘以及辛弃疾。
“赵眘,赵构那家伙身在德寿宫吧。”
德寿宫,并未是南宋皇城里的一座宫殿。
它是当初宰相秦桧从赵构手里求得的一块风水宝地,以作相府之用。
在秦桧死后,赵构便将相府进行改建,将其命名为德寿宫,作为其晚年退位后的居所。
德寿宫内部布局与皇宫内院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大小略有差异,仅仅是相当于皇城的四分之一。
其内部大致上分为两个区域。
以德寿殿为主的宫殿区,包括赵构居住的寝宫,收藏书画的书院。
占全部面积约七成的园林区,以“小西湖”为中心,复刻了西湖十景,里面亭台楼阁不计其数,乃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并且,身为太上皇,赵构的日子不要太舒服。
所有的规格都是按照宫中的规格来,并且每个月还有四万贯钱。
身为一品官员的太师,一个月俸禄也才四百贯。
一想到赵构这个王八蛋能够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赵煦便恨得牙痒痒。
“是,伯祖父,父亲如今正位于德寿宫。”
“好,那我们即刻动身。”
德寿宫内,小西湖旁。
一位耄耋之龄的老者,正在德寿宫的至乐亭中描摹着面前“小西湖”的场景。
他正是如今淳熙一朝的太上皇,曾经的大宋官家赵构。
赵构近些日子心情极为不错。
因为,还有两三个月,便到了他的寿辰。
一旦过了诞辰,也就意味着他的寿命达到了八十岁。
自古以来,能够达成八十岁的皇帝,屈指可数。
仅有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以及武周的皇帝武则天。
而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超过他们,应当不是什么问题。
就在赵构畅想着美好生活时,一声宦官的禀告打断了赵构的思绪。
“禀太上皇,官家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