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案

 收到宁国府送来的御膳房点心,薛姨妈满心欢喜。

 儿子上进了,女儿也顺利在宁国府跟着贾家的姑娘和表姑娘们一起读书,一切都按着最好的来。

 “这千层酥味道真好。”

 薛姨妈给女儿拿了一块,“果然不愧是宫里出来的。”

 宝钗:“……”

 看到母亲喜滋滋的样子,她很给面子的咬了一口。

 酥酥脆脆里,带了一种特别的香甜,味道确实很好。

 “女儿听说,皇后赏了沈夫人满满三马车的东西呢。”她道:“除了点心什么的,还有好多各地上贡的衣料、皮毛和内造的首饰呢。”

 “嗯,我也听说了。”

 薛姨妈非常羡慕,“光暹罗进上的一匹流光锦就价值千金。”

 薛家有钱,可是很多东西,有钱也买不到,就算买到了,也不能光明正大的用。

 “更何况,我听说皇后娘娘还赏了沈夫人一盒暹罗进上的红宝石。”

 那随便一颗也有几百上千两银子呢。

 前年甄家嫁女,到处搜罗好东西,她把自己从娘家带去的两颗红宝送了过去。

 薛姨妈很遗憾,又好心疼。

 曾经的王家掌各国朝贡事务,什么好东西不先从他们王家手上过?

 可惜……

 她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当年沈夫人走了一步好棋,在皇上最难的时候,去还了国库欠银。”

 王家也欠国库银子。

 这也是薛姨妈死活不愿意回娘家的原因之一。

 “这人啊,没有前后眼啊,早知道这样,这京里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抢还库银的第一名。”

 宝钗:“……”

 她感觉沈夫人能得赏,不止是因为最先还的那些国库欠银。

 只是很多事情,外人并不知道罢了。

 “算了,不说这个了,你今天在那边上学,一切都好吗?”

 儿子学什么都困难。

 女儿学什么都有模有样。

 薛姨妈有时候也很可惜,她的宝钗生错了性别。

 这要是儿子,他们家就一点也不用发愁了。

 “好!”宝钗露了点笑容,“詹先生很有学问,姐妹们也都很好。”

 贾家的女儿如今在这京城是出了名的好。

 跟她们一起读书,以后的关系想来也不会差。

 “我上学的事,您不用操心,倒是当铺那边……”

 “甄家的东西已经被运走了。”

 薛姨妈虽然很是肉痛,却也难得的有那么一份轻松,“好在凤丫头让旺儿过去了看着了,官府的人也都很好说话。”

 幸好离得近。

 这要是在金陵,官府的人进了库房,肯定要顺手牵些羊走。

 “你表姐啊,是个好的。”

 侄女当家,感觉比姐姐当家还好。

 至少侄女这里,她还是长辈,有什么事好生说一声就行了。

 薛姨妈很是感慨,“现在啊,我就盼着你哥哥在学堂能少挨些打。”

 那恐怕盼的过早了。

 宝钗清楚,就要过年了,哥哥应该没完全认命,既然还报了侥幸心理,就不可能沉下心来,好生读书。

 “妈,再有两天就放假了,您不想哥哥再被打,我们就得在他放假的时候,给他补补课。”

 想要按着哥哥学习,就得先跟母亲说好,要不然哥哥一嚎,母亲就拖后腿。

 “到时候,我教他读书,您就到老太太或者表姐那里去。”

 这?

 薛姨妈也知道自己缺点,闻言只有点头的份,“行行行,妈都听你的,不过,好歹是过年,你也不能把你哥哥逼得太紧。”

 “他现在上的是蒙学班。”

 宝钗很是无语,“我只是帮他巩固蒙学班的知识,哪里就紧得起来?”

 哥哥都多大了,上个蒙学班,她娘就好像他受了多大的苦似的。

 “您看看宝玉和林大人家的公子,他们才多大?四书都背了好多。”

 薛姨妈:“……”

 她说不出话来了。

 宝玉和林长安,哪个的身份都不比她的蟠儿差。

 可是,他们父亲都在世。

 只这一点就是不一样的。

 “妈,你若真想为哥哥好,不想他明年上学以后,再天天挨打,就莫要再哄他了。”

 宝钗看母亲这样,只能把话再说重些,“贾家的规矩不会因我们而破,也就是说未来三年,他都得在那里上学呢,您有办法让他不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