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第 167 章


    第167章


    叶满枝对自己的推测并不百分百有信心, 毕竟那全是她瞎猜的。


    所以,对牛恩久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她心里的感受就像等待定期有奖储蓄开奖。


    在答案正式揭晓之前, 紧张和期待直接攀升到了顶点。


    但牛恩久并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叶厂长, 这两个月正是今年的最后冲刺阶段, 厂里都忙着完成生产任务, 糯米纸的事可以再等等。”


    糯米纸在糖果车间的用量不算小, 奶糖、牛皮糖、大虾酥等等,凡是带包装的糖都要用到糯米纸。


    可是这东西的成本和售价都很低, 即使有损耗, 也达不到为其专门搞个生产车间的程度。


    糯米纸与汽水和罐头并不是一个量级的, 牛恩久不想在年底最忙乱的时候, 分心搞其他业务。


    见他不搭腔,叶满枝猜他可能是瞧不上糯米纸那点利润, 于是换上振奋的语气说:“厂长, 咱们市里一直没有食用薄膜厂, 糯米纸全靠从外地调入。市领导在这时候提出建厂, 就是因为市里对糯米纸的需求越来越大了!”


    “除了咱们的糖果车间, 好多单位都要用糯米纸, 糕点、药品都是糯米纸的消耗大户。我听说咱们市里的药厂好像也在打这个食用薄膜厂的主意。”


    抢着吃饭才吃得香, 牛恩久听说药厂也盯上了这个食用薄膜厂, 终于有了谈兴。


    “市里打算在哪里建厂?投资多少?”


    “那我还真不清楚,我去省厅开会的时候, 听人家聊天听到的。”叶满枝表情尴尬,“我在市里没这方面的人脉,还真不知应该跟谁打听。”


    她要是把啥都问清楚了, 那还怎么把老牛从罐头车间支开啊?


    让牛厂长出去跑跑关系,应酬应酬,也能折腾好几天。


    牛恩久对她这套说辞倒是没怀疑,叶满枝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去省工业厅工作,即使有人脉那也是在省厅的。


    她这样的年轻干部根基浅,在市里还真未必说得上话。


    牛恩久点点头,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转了几圈。


    叶满枝再接再厉道:“建厂还要划拨地皮,盖新厂房,咱们要是能把这套业务接手过来,能给市里节省不少开支,我觉得谈下来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到时候咱们只让市里出设备和技术员就行,咱们厂很需要食品工艺方面的技术人才,这次可以多申请几个用人指标。”


    既能扩大业务板块,又能多得几个正式编制的指标,这可都是老牛厂长最上心的。


    牛恩久终于对食用薄膜引起了重视,“我抽空去市里打听一下具体情况!”


    ……


    有了正事的老牛厂长,行动力相当迅速,当天就跟上了发条似的,干劲儿十足地跑动了起来。


    没再去罐头车间跟班。


    精准把到了老牛厂长的脉,让叶满枝有点高兴,晚上跟吴峥嵘一起喝了半斤小烧酒,导致她第二天早上又赖床了。


    他们家起得最早的是吴博士,数年如一日的六点起床锻炼。


    吴玉琢小同志在夏天起得早,偶尔能跟她爸一块儿晨练,但入秋以后她就不乐意早起了。


    被起床号吵醒后,瞅准爸爸出门的工夫,她便抱着小枕头钻进了妈妈的被窝。


    娘俩一起睡个回笼觉。


    叶满枝搂着软乎乎的闺女赖床时,院外传来了一阵喧哗。


    母女俩都闭着眼睛听动静,没多久就听到外面有人高喊“号外!号外!”


    吴玉琢揉揉眼睛说:“好像是小李叔叔来了!”


    “今天怎么这么早?”叶满枝睁开一只眼睛,往挂钟上瞄了一眼。


    小李负责往家属院送信件和报纸。


    往常送到她家这一片的时候,他们早就去上班上学了。


    如果没有需要签字的信件,小李会将报纸放在门外的信箱里。


    他今天来得倒是挺早,现在还不到七点半呢!


    娘俩缩在被窝里赖床,谁也不愿意走出去看看。


    最后还是人类幼崽的好奇心比较重,她实在太想知道外面在吵什么啦!


    从床上爬起来,穿着线衣线裤就跑了出去。


    院门被她打开,小李叔叔的吆喝声也随之一同飘了进来——


    “号外!号外!《人民日报》号外!”


    隔壁周所家的大门也在此时打开,周家大儿子周武跑出来问:“李叔叔,什么号外啊?”


    小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这会儿正好骑到两家人的门口。


    他挥舞着报纸说:“《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吴玉琢对这个消息有点蒙,但周武是中学生,又有个当研究所副所长的父亲,对这类消息是相当敏感的。


    他接过今天的报纸就立即往外跑,与小李叔叔一起宣扬这个好消息。


    吴玉琢愣了两秒,也依葫芦画瓢接过报纸。


    一手提着有点松的线裤,一手挥舞着报纸,蹬蹬蹬地跑回屋里。


    “妈妈,《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


    “真的?”


    叶满枝赶紧起床,接过报纸浏览起来。


    头版头条的标题是两行鲜红的大字——《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 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吴玉琢凑到她身边,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字问:“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核。”


    “这个呢?”


    “讹诈。”


    吴玉琢盯着新闻,逐字逐句念道:“新华社十六日讯,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我国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吴峥嵘收到消息,快步走进家门时,就听到他女儿用清脆又稚嫩的童声念着报纸上的新闻。


    “有言,给我看看。”吴峥嵘伸手。


    小屁孩赶紧将报纸塞给他,又好奇地问:“爸爸,这个原子弹厉害不?”


    “厉害。”


    像是觉得程度不够,吴峥嵘又添了两个字,“非常厉害!”


    他快速浏览着报纸上的内容,然后露出一个笑,双手将闺女举起来颠了颠。


    吴玉琢难得遇上一次举高高,兴奋地喊了两声,又拍着她爸的肩膀说:“再举一次!”


    吴峥嵘好心情地满足了闺女的要求,然后让母女俩吃早饭,他得先去单位开紧急会议了。


    作为外行,叶满枝和吴玉琢只能看个热闹,但军事学院的家属院里,有一大半的人是从事国防和科研工作的。


    大家对这件事的反应远超叶满枝的预料。


    家属院里沸腾了!


    她俩还没吃完早饭,外面的大喇叭里就放起了《东方红》的音乐。


    居委会组织人手敲锣打鼓扭秧歌,喧嚣的场面甚至比前段时间的国庆活动还热闹。


    叶满枝送闺女去幼儿园的时候,听了一路的鞭炮声和欢呼声。


    这样的阵仗,她其实是见过的,前些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时候,大家就举行过欢庆活动。


    当时她还在被窝里批评过吴峥嵘,觉得他思想不进步,对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事反应太冷淡,跟大家唱反调!


    吴峥嵘不以为然,不但唱反调,还跟上级领导和盘托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为讲了那番话,他才被组织推荐来军事学院读了副博士。


    七年时间一晃而过,这次终于轮到自家传来好消息,吴大博士的反应与当初截然不同。


    要不是时间来不及,吴峥嵘恨不得顶着他闺女去大院里转两圈!


    叶满枝一边为国家变强而感到喜悦,一边又不得不感叹,人生际遇真是奇妙,七年好像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样的好消息让整个城市喧腾了一天,广播里反复播送着这条新闻,许多市民自发组织了欢庆游行。


    吴玉琢晚上回家时,比早上还兴奋,显然是在幼儿园被老师们进行过共产主义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