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第 213 章(第2页)

    三人在门卫室报上姓名后,很快就迎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黑瘦男人,正是灯泡厂的革委会主任孟平。


    孟平将客人请进自己的办公室,笑着说:“叶主任,康主任,你们可是稀客,欢迎欢迎!”


    他对曙光厂的突然造访有些摸不着头脑。


    灯泡厂是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工厂,规模其实不算小,但是与曙光厂这样的大厂放在一起,就很不够看了。


    他这个厂革委会主任只是副科级干部,平时跟这二位几乎没有交集。


    如果是采购灯泡的话,让对方的供销科出面就可以了。


    叶满枝笑着道明来意:“孟主任,不瞒你说,我们今天上门是有事相求的。”


    “呵呵,大家都是兄弟单位,没什么求不求的。叶主任,有什么事你尽管说。”


    “不知你听说没有?”叶满枝笑道,“有一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即将落户曙光厂,我们马上要开展电视机业务了。”


    “这么大的喜事,当然听说了!”


    叶满枝大致介绍了采购元器件的困境,而后说:“显像管是玻璃质地的真空电子产品,而电灯泡也是要抽真空的,灯泡厂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所以,我就想来问问,灯泡厂是否有可能生产显像管,为我们曙光厂供货?”


    孟平诧异道:“让我们生产显像管?那跨度有点大吧?”


    “呵呵,南京灯泡厂和上海灯泡厂都能生产显像管,滨江灯泡厂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相信咱们在技术水平上不差什么!”


    孟平闻言并没急着拒绝。


    灯泡厂刚建厂那两年,跟现在的钢厂和机械厂差不多,职工能在市里横着走。


    可是,后来灯泡厂被上级单位层层下放,待遇早已大不如前。


    66年的时候,市里想新建电子管厂,当时的老厂长也想像其他城市的灯泡厂一样,上马高技术项目。


    可是,没过多久这个项目就不了了之了,老厂长也被下放去了农场。


    这几年厂里的一把手换了好几个,生产也受到了影响。


    今年他转正当了厂革委会主任,才让灯泡厂渐渐恢复生产,提高了产量。


    但是耽误的这几年,又让他们跟上海、南京的兄弟单位拉开了差距。


    要是能借着给曙光厂供货的机会,生产显像管这种高技术器件,说不定能让灯泡厂打个翻身仗!


    孟平没能当场给出准话,还得跟其他厂领导开会商量。


    带三人参观了车间后,他便返回办公室召开了班子会议。


    听了他的介绍,副主任董建斌一拍桌子,反对道:“绝对不能答应!”


    孟平说:“曙光厂可以联系研究所和其他显像管厂,帮咱们进行转产。”


    董建斌不信任地摇头:“他们凭啥那么好心?孟主任,你可别忘了江北汽车厂的教训!前几年,江北汽车厂也跟曙光厂一样好心!”


    经他提醒,其他人也说:“对,之前的教训还没吃够吗?这次要是应承了,咱可未必还能那么幸运!”


    提起江北汽车厂,孟平也有些不确定了。


    前几年江北汽车厂想在滨江本地采购汽车大灯,也跑来灯泡厂要求合作。


    那时候老厂长没防备,还以为人家是真心想采购车灯的,带着全厂上下忙前忙后研制新产品。


    结果人家图穷匕见,根本就不是想采购车灯,而是想把灯泡厂并入汽车厂,专门为他们生产汽车大灯。


    江北汽车厂是国营大厂,比灯泡厂的规模大出十倍不止,福利待遇也是数一数二的。


    很多基层工人都对汽车厂的大饼动了心,要求把厂子并过去。


    而领导层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汽车厂合并。


    宁做鸡头不当凤尾,在灯泡厂,他们能当厂长副厂长,但是去了汽车厂,他们连个屁都不是。


    当时职工闹得很凶,领导层又没有特别合适的理由拒绝,就只能先拖着。


    幸好汽车厂突然改了口风,只想要一半的车间工人,另一半工人和领导层还归灯泡厂。


    少一半工人会影响灯泡厂的日常生产,老厂长将官司打到市领导跟前,才让灯泡厂免于并入汽车厂。


    这回主动送上门的曙光厂,在规模上与汽车厂差不多。


    要是也动了兼并他们的心思,那灯泡厂还能如上次那般幸运吗?


    几人相互交换个眼神,再没人提转产显像管的话了。


    *


    无论是合作还是合并,都得是双方自愿的,强扭的瓜不甜,叶满枝不想做强人所难的事。


    所以,她这次跟康健去灯泡厂考察,主要还是看看灯泡厂是否有转产意愿。


    只要对方愿意转产,那之后再谈合并就会容易许多。


    曙光厂的福利待遇在市里能排进前五名,与中央和部委主管的企业相比也不逊色。


    背靠大树好乘凉,对那一百多名基层职工来说,曙光厂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


    叶满枝感觉灯泡厂的基础不错,也觉得自家的条件很好。


    只等孟平那边的回信了。


    然而,她左等右等,一直没接到孟平的电话。


    时间进入十二月时,她主动拨了过去,对面是孟平本人接的。


    据说厂里还在讨论,毕竟显像管的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太大,不是轻易能下决定的。


    叶满枝不疑有他,信了。


    放下电话后,董建斌略有些担忧地问:“咱们要是迟迟不同意,曙光厂会不会找市领导出面啊?”


    双方都是市属国营工厂,将相关企业合并到一起,在前几年是很常见的事。


    孟平自信地摇头:“我最近找人打听过,电视机是国家特许赔钱经营的产品,曙光厂生产一台,市财政就得补贴一台。但咱们灯泡厂是盈利的单位,每年能贡献不少利税。市领导不可能把咱们这种赚钱的企业,填进电视机的窟窿里!”


    董建斌稍稍放了心,出主意道:“咱们别跟对方撕破脸,毕竟人家还没提合并的话呢,再接到电话的时候,就说咱们要派人去南方考察。等曙光厂的生产线到位以后,有可能已经找到其他货源了,到时候未必还能想到咱们!”


    ……


    叶满枝再给灯泡厂打电话时,听说对方派人去上海考察了。


    这个操作是符合常理的,她没怀疑,放下电话就下班回了家。


    她这边的工作迟迟没有进展,但她家吴玉琢却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学期开学以后,吴玉琢从普通群众,变成了他们班的副班长。


    这可把吴班长激动坏了,这几天一直邀请同学们来她家洗衣服。


    是的,洗衣服。


    叶满枝进门时,院子里围着好几个小学生,洗衣机插着电,呼呼地忙碌着。


    她要维持“温柔又漂亮的同学妈妈”形象,笑着与同学们打了招呼,欢迎大家的到来。


    然后,对小吴班长说:“有言,你一会儿再忙,先进来帮妈妈干点活。”


    吴玉琢亦步亦趋地跟进了家门。


    房门刚合上,叶满枝就在她脑门上点了点,“你怎么又把同学弄到家里来洗衣服了?等你爸回来又得收拾你!”


    吴峥嵘最近快被家里的洗衣机烦死了,下班都比平时晚了两个小时。


    吴玉琢苦恼道:“我当时都答应同学们来咱家参观和使用洗衣机了,不能不守信用啊!”


    叶满枝:“……”


    她闺女当个副班长,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点。


    小吴班长从小就是很进步的小朋友,五岁就当了儿童团的会计。


    但是上小学以后,正赶上特殊时期,儿童团和少先队组织都停摆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小兵。